张舟

上市公司獐子岛的扇贝又双叒叕出事了。11月11日晚,獐子岛发布公告称,根据抽检发现公司所属的海域内死亡贝壳比例约占 80%以上,这会导致2017年、2018年底播的虾夷扇贝出现大幅减产,从平均亩产 25.61公斤降到最低亩产不到2公斤,初步判断已构成重大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减值风险。消息一出,獐子岛股票今日即一字跌停,封单超过6万手。

獐子岛扇贝的消失,早就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从2014年的冷水团异动,到2018年的存货异常,再到今年一季度的“底播虾夷扇贝受灾”,獐子岛所养殖深海扇贝已经三次“受灾”。频繁爆发的“黑天鹅”,让曾经被誉为“海底银行”、“海上蓝筹”的獐子岛屡屡受到投资者的质疑。数据显示,从2010年至今,獐子岛的股价已经从最高点位33元一路下跌至如今2.7元,股价创下新低,区间跌幅高达90%,市值仅剩不到20亿。

纵观这几年獐子岛的业绩表现,因为扇贝死亡事件,总是呈现出隔几年大亏一次,三年中总有一年盈利的规律。投资者们因此质疑,作为上市公司,獐子岛是否是在用扇贝当做借口,进行的财务调整和利润调节,以此规避ST和退市。今年7月,证监会就曾下发相关通知指出,獐子岛涉嫌财务造假、未及时披露信息以及《秋测公告》涉嫌造假三宗罪。

獐子岛频频爆雷的信息披露,其实折射出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信用缺失。作为让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内部经营情况的主要方式,本应真实准确反映上市公司真实的偿债能力、资本结构,流动资金,盈利能力及经营风险,让投资者据此对公司持续发展能力予以合理的判断。但却被一些上市公司利用,用来粉饰上市公司形象、逃避摘牌威胁、欺诈上市、再融资甚至操纵股价,不仅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经济利益,还会扰乱股市正常的运行秩序。

从早年串通会计事务所的银广夏,到系统性造假的蓝田股份,再到现在的獐子岛,信息披露中的种种乱象让股票市场和投资者深受其害。即使在监管机构三令五申之下,仍有不少上市公司铤而走险,究其原因,一是控制人和公司高管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利用绝对的“信息优势”地位损害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的投资者的利益;二是为了增加上市公司的市场影响力,股东与公司经营管理者往往倾向于借助于会计中的专业技术处理拉高公司利润,从而推高股价;三是我国信披制度的不完善、信披监管不到位,导致信披违法违规行为被揭露的概率较小。即便被揭露后,行政处罚也远小于违法违规所获得的收益。

要想让獐子岛们不再指望靠“死无对证”的“扇贝”来逃避监管,让资本市场真正发挥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就必须从股票市场信披制度和监管制度入手,提高证券市场违规违法成本,让上市公司不敢轻易去冒险。一方面,可探索建立上市公司信披信用评价机制,将企业信用评价理念应用到对上市公司信披信用评价中,对信披信用记录较差的上市公司要加强监督,加大信披违法违规行为的信用建设成本,使上市公司因受信用经济制约而主动强化信披行为。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退市制度改革,让那些真实的经营状态已经触及退市条件的上市公司退出市场,让证券市场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良好生态,市场的估值体系才能够回归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