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舟

“21岁保研到电子科技大学,22岁成为国家青年特聘专家胡维昊教授的博士生,已发表SCI/EI论文11篇,受理专利6项,获得行业旗舰会议最佳论文奖……读博一年,就已经达到了博士毕业要求……”近日,电子科技大学一位2018级博士生许潇备受瞩目。当谈及他为何能在专业领域收获颇丰,许潇总结道:自己曾经也是个成天想着玩儿、心头无目标的学生,后来因为找到了兴趣所在,脑袋里时常迸发出新点子,习惯了做事有效率,喜欢成宿成宿写论文,觉得写论文不无聊,对科研的热爱,溢于言表。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研这条路,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探索人类世界未知规律的过程中,势必会经历诸多困难与迷茫。但是,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探索和实践,并享受这一过程中所带来的情绪和体验,这是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许多科学家的卓越成就恰是来源于此。

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对于事物的兴趣与激情,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要依靠后天的实践循序渐进,培养出来的。有人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兴趣是如何在科研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每当解决掉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成果之后,就会有无可替代的成就感,这就是我在科研道路上的力量源泉。”

科研工作是一项苦心孤诣的工作,要“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越是接近未知的“无人区”、创造的“高寒区”就越需要兴趣指引,才能迸发出最大的潜能。希望有志于科研领域的人们,能够像许潇这样,通过科研工作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拥有清晰的方向和目标,用强大的自控力投入当下,摒弃烦躁与焦虑,将兴趣变成事业,最终摘得科学研究皇冠上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