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史晓露

“当前,我省研学旅行市场还不够成熟,'游而不研'、'游而不学'等现象较为突出。”在11月8日举行的首届光雾山研学旅游发展峰会上,省内外专家围绕如何应对研学旅行发展的困难和挑战展开了一番思想碰撞。

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

如今,研学旅行已成为教育、旅游等行业关注的热门话题,不过如何推进研学旅行规范发展,让研学旅行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新方式仍面临诸多挑战。

白川东 摄

研学旅行的本质是教育,旅游和教育部门需加强合作

传统的研学旅行模式多为参观博物馆、去名校参观、室外拓展等。“这样的参观体验形式还远远不够。”四川省旅游协会研学旅行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祥瑞认为,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本质是教育,课程是核心,基地(营地)是载体,需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本地化资源,让景区与研学旅行深度融合。

巴中文旅资源丰富,境内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等一批红色旅游资源,还有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这样的世界级自然生态景观。

如何把这些优质的资源转化为研学旅行项目?

李祥瑞建议,巴中可依托红色文化、人文历史、自然科普、 地质科考、劳动实践等资源,针对不同圈层,打造特色化、差异化的精品课程,引进体验性好、趣味性强、 参与度高的如“定向研学”项目与本地资源融合创新,助推巴中全域旅游产业链整体发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则需要加强文旅和教育部门间的联动。“现在全国都存在'两热一冷'的现象,即景区、旅行社热,教育系统冷。”李祥瑞建议,由政府指导,教育、旅游等部门联动,当地有代表性企业或社会团体等企事单位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可以发起成立研学旅行协会,负责研学课程开发指导、本地研学旅行人才培训、当地标准和规范的制定等。

2017年,巴中市就启动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不过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巴中市政府总督学、巴中市教育和体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崔洪文表示,目前正在寻求各部门各地区的支持,下一步将开发一批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营地),中(高)职学校开设打造一批优秀旅游专业,发挥研学旅行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光雾山秋色。 肖洪波 摄

杜绝“游而不研”“游而不学”,需做精细化开发

随着国家、省级层面出台政策鼓励研学旅行的发展,研学旅行这块大蛋糕被普遍看好。据行业内人士估算,未来研学旅行的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级。

不过,目前研学旅行仍处于发展初探期,产品单一、同质竞争、人才匮乏、“游而不研”、“游而不学”等问题较为突出。如何规范行业发展?

“研学旅行市场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是绕不过的,关键是找准市场,打造精细化的产品。”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吴春涛表示。

她建议,巴中先期可以立足成都、重庆、西安等周边市场,和周边景区加强联动,围绕不同的文旅资源做产品细化。

研学旅行产品有不同的分类,包括自然观赏型、知识科普型、励志拓展型、体验考察型、文化康乐型等。吴春涛表示,“针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学生,应有针对性地开发不同的研学旅行产品。例如,巴中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公园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可以在地学研究、知识科普等方面下足功夫。”

除此之外,研学旅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旅行社、酒店、交通等诸多单位的配合。“现有的停车场是否适合搭载学生的大卡车停放,学生进入基地后要以步行为主,步行栈道能否保障学生的安全,这些都需要做好先期规划。”吴春涛说。

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博伟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告别产品单一化、同质化,需要推动研学旅行转型升级。具体来说,需要做好市场的细化、产品内容的深化、服务的优化和模式的进化。

“过去的研学旅行还是泛泛而谈比较多,比如北大、清华的校园游,仅是校园的参观体验远远不够。研学旅行要在内容上深化,需要把它作为一门课程去开发,做好课程设计,要有教案和教学的目标。”曾博伟说。

而在服务优化方面,他认为研学旅行也需要考虑吃住行游购娱6个要素,同时增加趣味性。“比如在做红色研学旅行时,可以推出红军餐,但不只是将菜品端出来,还可以让学生们知道红军当年吃的野菜是如何挖出来的,让他们进行沉浸式体验式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