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观察记者 赵权军

5年前,身高1.18米的射洪“袖珍村医”于红应多次回绝媒人说媒后,却接受了身高1.7米男友。因不想将矮小的身材遗传给子女,两人决定婚后做“丁克”,但幸福却在不经意敲门,意外怀孕让这个身高仅正常人3/5的女人做出了个大胆的决定:关闭诊所,生下孩子。

两年前,于红应的幸福在接到一份诊断书后戛然而止,“儿子1岁时被查出有先天性软骨症,3岁时身高不到80厘米”。她每月往返成渝两地大医院求诊,每天深夜给儿子打针、做推拿,希望走路都摇摇晃晃的儿子能“健康长大”。

1米村医弃医分娩差点要了命

于红应,38岁,在射洪红星市场一个简易门面内忙得不亦乐乎,每日清晨身高1.18米的她做着花束,赶在顾客上班前做完。

“今天好几拨客人来订花,必须尽快做好,不然会失信于客人。”趁着儿子在熟睡,于红应站在与其身高齐平的桌旁,双手掰断绿萝上的残枝,剪掉多余的白根,将花土装填进塑料桶内,踮起脚尖把花束放在桌上。“每天能做50多盆花束,就能赚到十多块钱吧!”

自幼聪明伶俐的于红应,仅念了四年小学后就在家自学,2002年高考时考入川北医学院临床西医内科专业,毕业后同姐姐回村里开诊所,因收费便宜,医技好,积累了许多好名声,媒婆多次为其介绍对象均被她婉言谢绝。

“自己有残疾,要么不结婚,要么找个残疾人过日子。”于红应心想着经营好诊所,多为村民造福。后来1.7米高的魏某出现,改变了她的初衷。“魏家人来提亲时诚意满满,我被忠厚老实的魏某打动。”于红应婚前和丈夫约定 ,因侏儒症患者身材短小,其体内染色体异常,极易导致胎儿脑垂体疾病,继而引发侏儒症家族性遗传,于是两人决定婚后不要孩子。

事与愿违,夫妇俩在甜蜜生活中遭遇一次意外怀孕,这让于红应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解决,但她仍坚持不能将侏儒遗传给孩子,但招架不起家人轮番做思想工作,“冒险生下孩子,让爱情有个结果。”短小身材随着隆起的小腹发生大变化,胎儿压迫于红应的内脏,导致其妊娠反应要比常人强许多倍,呕吐、发软、浮肿、胃胀等身体不适一日胜过一日,怀孕6个月时必须终止妊娠期,但她选择与自己命运赌博,“姐姐身高和我差不多,都能生下健康的女婴,我也可以,要把孩子生下来。”

于红应的坚持和执拗没换回预想结果。2016年1月,因胎儿发育已让其身体透支,不得不在胎儿七个月终止妊娠,于红应说:“我被送进手术室时,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怎样,或许下不了手术台……”医生为于红应注射麻醉剂后,她陷入昏睡状态,从手术台上醒来时瞧见床旁的蓝色保育箱,箱内的儿子仅41厘米体长,重量只有3.9斤,“早产儿能不能养活……”于红应满脸的疑问,她一边说话,眼泪婆娑地流出。儿子满月后,她让姐姐关闭村里的诊所,带着孩子一家人都在射洪县城生活。孩子的降生给这个小家庭带来欢乐,却也有灾难的隐患。


儿子患软骨症3岁身高仅80厘米

“那时老公天天都在仓库内上班,每天工作都充满干劲,一家人的日子朝着红火方向发展。”然而,原本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却被儿子的一次感冒发烧诊断书上画上句号,医生认为她一岁儿子患有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这将影响孩子未来成长,甚至不能行走。这个晴天霹雳再次证实了隐藏在于红应心底的担忧——“侏儒生育健康的孩子几率不大”。

当别人的孩子咿呀学语,蹒跚走步时,于红应的孩子仍只能躺在婴儿床上,“他下肢髋骨比常人的小,必须要时刻抱在怀里,别人的孩子学一次就会走路,那我让儿子多学几次,总能学会走路的。”除在大医院拿药给孩子打针外,她每天忙完活计后给儿子做推拿,孩子的病情渐渐有了好转,她手把手拉着孩子学走路,跌倒了再扶起来继续,儿子两岁时终于能慢慢踱步,但走路时仍摇摇晃晃,一不小心就会跌倒。或许因疾病原因,她儿子现在已三岁但身高仅80厘米,远比同龄孩子矮小很多。

为给孩子治病,丈夫常年在外务工,每月给家里汇了2000多元钱,于红应带儿子来回奔波于成渝两地大医院。经其大学的老师介绍,北京某医学院教授为其儿子配药,于红应在家为儿子治疗,每天都要做牵引,从未间断。为照顾孩子,一月前,她在县城租门面做小生意,母子俩每天忙得团团转。经朋友介绍店里卖起绿植,每天将鲜花一盆盆端出来,晚上再一盆盆搬回店里,虽然辛苦但于红应就是要告诉孩子:残疾不能自暴自弃,要靠劳动自食其力,这样人才活得有尊严。

“希望儿子能健康长大”

“当村医那段时间是我残缺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于红应感叹道,那时自己不仅有体面的工作,稳定的收入,看完病人下班了到县城逛街,看电影,买小吃……回味起已往昔逝去的少女时光陷入憧憬,眼下她更希望“儿子能健康长大!”。

于红应面对灾难时的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感染着身边人,其邻居受其激励会常常帮助这对特殊的母子俩。10月24日,当地某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为于红应母子俩送去两万元慰问金,鼓励她要将患病儿子养大。

射洪子昂街道办德胜街社区书记谢海燕介绍,虽然于红应母子俩的户籍不在县城,当地的妇联、残联等部门常和社区干部去她家,为其解决实际困难。“于红应申请了廉租房,社区干部正和住建部门协商, 若符合条件将尽早安排他们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