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瞭望记者 龙在宇

自从成为一名媒体记者,就对这句话再熟悉不过——无故事,不新闻。写新闻报道就是写故事、写细节。没有精彩的故事与生动的细节,就不是一篇好的新闻稿件。同时,新闻故事的情节是不能编造的,这就要在采访中问出来,问不出故事,稿件就写不出来。

因此,回想起自己在廉政瞭望的心路历程时,我想讲述几个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一只股票还是一支股票?

2014年3月,时任江西省副省长姚木根落马。很快,我便赶赴江西,采写了一篇新闻报道。采访中得知,姚木根及其家人持有大量股票,他的落马,或许与资本市场脱不了干系。稿件完成后,我取了标题——姚木根:一只官场跌停股。

经过几次修改,稿件内容大致确定。正当我感觉可以轻松一下时,接到了编辑的电话。他说:“领导又看了一遍稿子,想确定一下,究竟是一只股票还是一支股票?”

这个问题还真问住了我。印象中,两种用法似乎都有,究竟哪一种更准确,却没有深究。我赶紧查资料,发现这个小问题竟是悬而未决,长期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应当是“一只股票”,有人又认为是“一支股票”,更多时候两者是混用的。

我把查到的情况告诉编辑,并说两者仿佛可以混用,用哪一种应当都没错。编辑说,这个是用在新闻标题中,况且这个标题极有可能会放到封面上,还是应当力求精确。于是,我们两人又一起查资料。最终,我们达成了一致——用在股票前面,“一支”更准确。与此相佐证的是,许多财经机构的正式报告中,用的便是“支”。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但隔了半小时,编辑又打来电话,说他认为还是用“只”比较好。他说出了自己的理由,物体多用“支”,比如一支笔,但有生命的则是多用“只”,比如一只鸡、一只羊。固然“一支股票”精确些,但用在这里并非单指股票,而是以跌停股来隐喻落马贪官。

我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汉字,反复变了几次,最终才敲定。比起最初标题,看上去一字未改,但我的心里,竟比完稿时更轻松了。

不是每代人都有的机会

我是2013年7月入职廉政瞭望的。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反腐调查记者,能在此时加入一家专业反腐杂志,是一种巨大的幸运。

那时正是十八大闭幕半年多之后,虽有几名大老虎被打落,但所有人都不曾料到,一场史无前例的反腐风暴会在此后几年席卷神州。作家二月河曾评价十八大后的反腐风暴,用了十六个字:“蛟龙愤怒,鱼鳖惊慌,春雷一击,震撼四野”,他还说这个反腐力度翻遍二十四史找不出。身为媒体记者,能记录下这一幕幕历史镜头,或许不是每代人都有的机会。

近年来惩贪力度之大,作为反腐调查记者是有切身感受的。加入廉政瞭望后的第一次采访,是去广州采访白云区窝案,当时白云区多名区级领导落马,以至于区政府常务会议都无法达到法定出席人数。在广州采访期间,相关人士向我出示了一份白云区的整改汇报材料,材料右上角,是时任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的批示。具体内容已记不得,大意是说教训深刻,举一反三之类的。仅仅一年之后,我又来到广州,这一次是采写万庆良落马的稿件。

进入廉政瞭望不久,我也赴江西采访省国土厅窝案的稿件。采访期间,我看到曾任江西省委书记的苏荣就该案做出的批示:“必须认识到,只要公共权力存在,反腐败斗争就将是一项长期任务。”但很快,苏荣就步落马下属的后尘。反腐败斗争这项长期任务,注定不需要由他来承担了,他本人就是被调查的对象。

唯有如此猛烈的反腐风暴,才能撕下这些两面人的伪装,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加入廉政瞭望杂志近六年,我的采访足迹遍布29个省(市、自治区),采访了60余篇落马省部级高官的稿件。我有幸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商道”寻古

2017年,我从成都出发,踏上漫漫“商道”,先后去到陕西泾阳、山西平遥等地。不久,廉政瞭望推出封面策划“天下商帮”,讲述了明清时代称霸中国商界的三大商帮(指陕商、晋商与徽商)的故事。

作为一本反腐时政刊物,回顾天下商帮,尤其是封建王朝那些血淋淋的政商纠葛,无疑具有深刻现实意义,更是呼应新型亲清政商关系。但令我想不到的是,这一趟采访让我有了更大收获。

这话还要从头说起。我多次与朋友开玩笑,当初在北京的媒体工作时,许多事不顺,进入廉政瞭望后,似乎转运了。被套了多年的股票,入职廉政瞭望后总算碰上一波大牛市。在成都定居,自然要购置房产,刚买了房,“沉寂”了七八年的成都房价猛然抬头。更关键的是,当初在北京创作了一部小说,在出版社那边屡屡碰壁,回到成都后半年,一家出版社传来消息,自己的小说可以出版上市了。

第一部小说出版后,我便成了一名兼职作者,坚持小说创作,几年间已出版六部作品。采访“天下商帮”这个选题时,恰逢上一部小说完成,正在思考未来的创作方向。走了这一圈,我忽然茅塞顿开,这些叱咤风云的一代大商,他们跌宕风云的人生故事,不正是最好的创作素材吗!

今年3月,我的新书上市,书名与两年前的封面策划标题一样,叫做“天下商帮”。小说出版前,我与编辑想了好多书名,甚至内心并不倾向“天下商帮”。毕竟,两年前的新闻策划就以这个做过标题。但思考了好一阵,最终却没有找出比廉政瞭望策划更好的书名。

写新闻与写小说,就是我如今的工作与生活,自己也乐在其中。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时,在路边搭凉棚,南来北往的人都能免费喝碗茶,条件是讲一则故事。我身为记者,不用招待别人茶水,就能接触到不同的人,听到源源不断的故事。哈哈!

到如今,我在廉政瞭望已近六年,而廉政瞭望也三十而立。等廉政瞭望一甲子时,我也快到退休年龄。其间,我一定有更多故事与朋友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