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敏俊(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求是特聘教授)

成都市于2017年7月作出了规划建设产业功能区的战略决策,把产业功能区建设作为增强城市功能支撑、构筑产业发展优势的主要抓手。两年多来,成都市不断深化认识,积极探索规律,建立制度规范,产业功能区建设呈现出健康的发展态势。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最早提出了产业区的概念。一般来说,产业区包含五点核心内涵:一是中小企业形成的空间集聚;二是从事某种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三是中小企业之间具有纵向、横向的紧密联系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联系,这种联系形成了外部规模经济;四是中小企业之间具有很强的本地联系,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具有相应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产业发展具有文化和社会上的根植性;五是具有一定的空间尺度和地域范围,在地域范围内有相应的公共的、私人的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的空间集聚。

20世纪80年代,新产业区理论应运而生。新产业区是指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中小型企业在一定地域内集聚而成,以本地网络和根植性为特征,既竞争又合作的中小企业综合体。在我国,与产业区相似的产业园区蓬勃兴起,往往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发展等重要使命。

成都市对以低成本、低门槛、高补贴吸引产业集聚的工业园区1.0版,和以优惠政策引导和产业补贴吸引技术密集型企业聚集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版进行了认真反思,提出了以功能复合、宜居宜业为导向的产业功能区3.0版。可以说,产业功能区是产业园区模式的升级版,其实质是从企业集聚为导向的产业园区,走向产城融合、功能复合、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新城市空间载体。

与产业区、产业园区等传统模式相比,产业功能区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

第一,体现新发展理念的产业空间载体。产业功能区实行产业集群成链发展,以完善的协作配套能力和要素获取便利性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中,打造特色产业优势区;以集约高效理念集聚先进要素,推动土地、资金、人才、创新资源向产业功能区集聚,打造创新要素聚集区。从这个维度上看,产业功能区与浙江等地的特色小镇有异曲同工之处。

第二,宜居宜业的新型城市社区。按照产业功能区的发展理念,“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一个城市新区、特色街区”,要以产业社区为单元建设高品质功能设施,以产业特质为牵引布局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科研型功能平台和生活性服务平台,推动人城产关系从割裂状态向联动发展转化,打造服务完善的高品质城市生活社区。

产业功能区是破解特大城市发展瓶颈的有益尝试。当前,随着城市扩张和人口增多,大城市普遍面临资源要素约束和环境容量趋紧的双重压力,亟须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重点研究了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明确指出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与土地开发和产业园区主导的传统营城模式相比,建设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复合的产业功能区,推动城市人口和产业在产业功能区集中集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本地配套,功能区就业人群在本地消费,实现小尺度空间的区域性产城融合,可以有效调节职住平衡,降低长距离交通出行比例,减少对城市公共资源占用,有助于提升资源要素集约水平,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增强特大城市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