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彭鸿 整理 廉政瞭望记者 曾勋

1994年,我刚从广元市旺苍县的一名教师转战至纪检监察一线。当时主要负责反腐倡廉教育和县纪委办公室工作,有幸接触到了《廉政瞭望》的前身——省纪委主办的《党风党纪月刊》、省监察厅主办的《四川监察》,并具体负责刊物学刊用刊工作。《廉政瞭望》一晃到了而立之年,我也算是跟着杂志风雨同舟,一起走过了近30年的时间。

于我个人来说,《廉政瞭望》既是我学习业务知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载体,更是良师益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四川监察》是16开本,党员干部特别是纪检监察干部为主要阅读群体。刊物栏目非常丰富,涵盖了基层一线纪检监察干部办案手记、基层动态、全省各地的创新经验和做法,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组织学刊用刊,我从这两份刊物中汲取了很多养分,很好地指导了我的工作。兴趣使然,我也开始做一个“爬格子”的人,尝试投稿,陆续发表很多消息、通讯。从1996年开始,我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幸,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成为了我和全省各地同行们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

在杂志上发表的令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在2001年写的。当年8月14日,我参加了杂志社首次组织的全省通讯员在纪检监察系统异地采访“源头反腐巴蜀行”活动。

当时我们采风团一行人整装出发,赶赴泸州、宜宾、内江三市采访。我到的是泸州,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及纪委、监察局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

8月14日至l8日,我们采写了泸州市纳溪区纪检干部李昌万的先进事迹。我们白天走村入户做采访,晚上加班加点赶写材料到深夜。虽然特别辛苦,但是,李昌万的一些看似平凡的事迹和他在工作上的较真劲儿深深地打动着我们,大家发扬不怕苦、不怕累,顽强作战的精神,深入挖掘当地纪检监察工作的创新做法,在短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10余篇采访稿很快在杂志上发表,时任广元市纪委监察室主任的蒲文化同志和我执笔的人物通讯《红土劲竹》受到广泛关注,被评为广元市第八届优秀作品文艺类三等奖。同时李昌万的先进事迹也引起了中央纪委的高度关注,李昌万个人也被评为全国纪检监察工作先进个人,为全省纪检监察工作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后来,我也陆续参加了几次杂志社组织的集中采访活动,从全省各地感受和学习了不少先进经验和做法。回来后,结合实际,积极向领导建言献策,推动了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读你千遍不厌倦,读你感觉像三月”

从旺苍县纪委,到广元市纪委,再到朝天区纪委,《廉政瞭望》一直在我身边,我也因此和杂志社的不少编辑、记者成了好朋友,有的甚至是忘年之交。

当然,我也一直关注着杂志,与杂志一起进步。近两年,廉政瞭望最大的变化就是前年与四川省纪委宣传部共同承办的“廉洁四川”栏目,该栏目设置的“热点聚焦”有速度,“学思探索”有厚度,“亮点展示”有广度,“巡视巡察”有力度,“纪检人手记”有温度,“案例”剖析有深度,已成为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

不过,作为杂志的忠实读者、作者和朋友,我个人还是想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增设“反腐小说连载”一类专栏,进一步提升杂志的文学性;聚焦热点事件,推送深度稿件,还原事实真相,做好舆论引导;常态化深入基层一线,指导各地更生动地讲好反腐倡廉“四川故事”。

30年来,《廉政瞭望》一直用敏锐的思维洞察着世间百态,用文字的力量记录着反腐历程,让人有一种“读你千遍不厌倦,读你感觉像三月”的美好体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与杂志一起在路上。值此杂志成立30周年之际,衷心祝福《廉政瞭望》继往开来,再铸辉煌!(作者系广元朝天区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