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瞭望记者 李天锐

“当 您拿到本期刊物的时候,呈现在您面前的,已不是过去的《四川监察》,而是全新的反腐倡廉月刊——《廉政瞭望》……从《四川监察》到《廉政瞭望》,我们风雨兼程,孜孜以求……”

这是2002年9月《廉政瞭望》更名后第一期的卷首语。它在全国各省纪委监察厅机关刊物中率先提出面向市场转型,旨在以更宽广的眼界、更深厚的思想、更丰富的内涵,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添砖加瓦。

时光流转,从机关刊物到走向市场,从单一的刊物采编出版到打造中国廉洁文化专业传播机构,栉风沐雨中,我们不忘初心、信念如磐、濯浪而来,迎来了《廉政瞭望》创刊30周年,出版第500期。

30年的风雨兼程,记录下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从探索、发展,再到“蛟龙愤怒,鱼鳖惊慌,春雷一击,震撼四野”的过程。30年的文采飞扬,反映了这个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是如何迈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实步伐。

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时刻,我们把杂志社的这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讲给你听。

廉政瞭望的“五度”:

从机关刊物走向“全国一流”

在杂志的老读者看来,《廉政瞭望》与《四川监察》有一脉相承的基因。

一些省纪委同志回忆,自创刊起,内容活、题材新、以案说纪、让人爱读就是《四川监察》的特点。

“《四川监察》尽管是机关刊物,但它当时所关注的面就比较广。不仅有工作类文稿信息,还有一些国内国际反腐及时事前沿动态,是一本敢说真话的杂志。”时隔多年,老读者彭鸿还记得当年那些栏目,反腐前沿、时事聚焦、社会纵横、杂谈漫议……“更改刊名后,关注领域更广,对反腐的思考更深,我们一点不意外,还大呼过瘾。”

2002年以来,廉政瞭望从向机关刊物向全国一流的反腐败刊物转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度”。即“有精度”“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有厚度”。

精度,就是工匠精神。即对读者进行精准定位,通过细分市场,明确“全国反腐败专业杂志”的定位,立足于反腐败领域并体现出专业性。

“我们要办一本怎样的杂志?”明确定位是划转后首先面临的问题。当年杂志曾面向读者做过调研,发现纯工作类稿件最不受读者欢迎,辛辛苦苦写的稿子,读者不爱看,值得反思。究其原因,写法上,公文气息浓;内容上,没有契合读者内心的真实需求。

反腐败是一个世界性话题,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有深厚的读者基础和市场基础。痛定思痛,杂志决定转型,功能从单纯的机关喉舌向市场化的反腐败专业媒体转变,进而确立了“反腐定位、特色立刊”的办刊思路,开好专门店,打好独家牌,向着“反腐败报道我最专业、反腐败案例我最权威、反腐败信息我最全面、反腐败评论我最深刻”的专业目标努力至今。

多年来,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杂志始终坚守反腐败领域,为反腐败事业鼓与呼,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摇旗呐喊,建言献策。

对精度和专业的要求,还体现在一词一句、每个细节中。记者部主任徐浩程回忆,“我刚到杂志社时,感受颇深的是一些表述的规范性,要改的也是这些说法。比如,对‘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简称,杂志一直规范使用‘中央纪委’而并非像一些媒体那样简称‘中纪委’;因为是党内监督专责机关,行文时不称‘纪检部门’而称‘纪检机关’;称‘两规’而不称‘双规’……”

高度决定视野和格局。2012年12月,廉政瞭望刊发的《习近平的反腐观》在海内外引起广泛热议,文中归纳了习近平对反腐败鲜明而坚定的表态,被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海内外媒体转载,认为释放了强力反腐的信号。这背后,正是廉政瞭望多年来站高谋远,内容体现前瞻性的缩影,彰显了杂志的高度。

有思想才会有高度。基于对反腐大势的深入洞悉和把握,廉政瞭望推出了一大批颇具前瞻性的报道,2012年,杂志通过一组报道呼吁“新官要理旧账”,受到中央政策研究室关注;2014年6月底廉政瞭望策划的《干部能上能下》,对其主旨、重难点、程序等的展望,做出的“难点在能下”等判断,后被证实都契合了中央规定精神。

高度,不仅体现在契合政策走向,还要通过调查、分析和建言影响决策。

时隔多年,山东单县读者袁旺仍对廉政瞭望2005年推出的《干部年龄与个人政治前景的对话》记忆犹新。“特别是指出当时存在‘单纯以年龄作为衡量干部年轻化的指标’‘将年轻化等同于低龄化’等三个误区”,提出改进建议,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如今,干部选拔中“不唯年龄”“不搞一刀切”被反复强调,文中的很多观点已成为现实遵循,起到了“引领舆论,影响决策”的作用。

作为一本反腐败的专业杂志,就像反腐败工作本身一样,前行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和挑战。

“没有记者不顾安危的‘卧底’采访,亲历‘职业医闹’的生活,那组《医闹凶猛》出不来。”杂志社总编室主任王巧捧回忆。多年来,廉政瞭望推出了大量舆论监督类调查和案例报道,受到读者热捧。此类报道体现出的力度,也成为廉政瞭望文章的又一特征。

众所周知,舆论监督类报道属于硬调查,采访难度大。在执行《重庆警察》、《晋官难当》等反响强烈的选题时,记者无一不是在先遭拒绝的情况下,想尽各种办法“突围”。2012年底,廉政瞭望记者前往采访重庆警界生态时被相关人员监听,一个面对面的采访不得不几次变换受访地点;2013年,记者前往山西采访时曾被短暂“扣”留在陌生地,最开始也曾害怕:“是不是要被‘收拾’了”“如果被关了,该怎么报告和自救”,不过,记者始终有一份淡定和坦然,前后方几经交涉终于脱险,但这没有打消大家继续追寻真相的脚步。

恰当的表达方式提升力度。值得一提的是,廉政瞭望的案例报道并非只为披露案情,吸引眼球。最近,杂志一篇《长沙赌王的官场朋友圈》,就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剖析案件当事人的三观缺陷、信念缺失,反映制度机制上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措施。这是文章力度的又一体现。

理性并不意味着冷漠,严肃而不失温情,是一种修为。“2005年6月,我刚从乡镇调到县纪委,就看到杂志策划《基层干部,你在乡村还好吗?》,读到最后一篇《让乡村干部感受到关爱和温暖》时,忍不住红了眼眶。文中很多事我都经历过,很多烦恼我也有。”14年后,四川蓬溪县纪委干部李荣中如此回忆。

“这些文章让我感到,廉政瞭望是一本有人情味的杂志,不只关注宏大叙事,也关注普通基层干部的工作生活,为弱势群体鼓与呼。”李荣中说。多年来,廉政瞭望正是用冒着热气、充满温情的文字传递人文关怀,彰显了温度。

“我们都是一群感性的人,但是职业要求我们非常理性。”“我们有时需要心理辅导。不过现实是,案情需要严格保密,我们不能找别人倾诉。”……2014年,记者徐浩程走进留置点,并未采访涉案人员,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办案人员,挖掘出“包公”铁面背后的柔软,稿件让不少纪检办案人员直呼“这也是我想说的”。

多年来,杂志以温情、理性的态度报道过许多人、许多事。比如,那些在公共事件中一举成名并迅速成长的年轻人,汶川地震后扎根深山的大学生村官肖林。2014年和2019年,记者先后两次采访帮牺牲战友尽孝、照顾多位老人的“感动中国”人物,越战老兵董贵生,听其讲述经历,也帮助反映问题,“嘿”,一句简单的问候,成为二度交流的开始……

增强厚度,同样是廉政瞭望一贯的追求,具体来说,就是遵循杂志的办刊风格——追求精深厚重但不晦涩难懂,关注大众舆情但不哗众取宠,坚持独立思考但不孤芳自赏,做深策划、做新综合、做活人物、做细选题,树立精品意识。

2014年,绵阳“走廊医生”兰岳峰因举报过度医疗,坐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廉政瞭望深入调查后推出的《走廊医生事件深调查》并未对事件做具体评价,而是还原了官方调查情况,采访各方当事人,如实记录其态度立场,让读者作出评判。报道刊出后加快了事件解决。热点舆情如何应对,棘手问题如何解决,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借鉴。

《大领导来电话,怎么接》《报告,领导深夜来电话了》《开会时,你还敢在领导眼皮底下打电话吗?》……同样涉及官员接电话的题材,廉政瞭望先后刊发了上述角度各异、体现精深的文章,受到读者欢迎。而这正是围绕反腐和官场做细选题,增强话题厚度的写照——小切口也能做出大文章。

精度、高度、力度、温度、厚度,这“五度”宛如一座大厦的四梁八柱,构成了廉政瞭望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凸显了“反腐定位、特色立刊”的办刊思路,为打造“全省领头、全国一流”的刊物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团队文化:名编名记是这样“磨”出来的

2013年6月,时任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的龙在宇考入廉政瞭望。他有多个报刊工作履历,是个熟手。入职没多久,他就被来了个“下马威”。

“那是去广东采访后写的一篇几百字的‘记者眼’稿件,从初稿到出刊,改了五遍。在以前的报社是没有过的。从最初的夹叙夹议,改为主要讲故事,标题也改了三四次,才算‘过关’。其实,这不是什么‘下马威’,对稿件严格要求,每个字句严谨对待,杂志才有这么大影响力。”龙在宇说。

“确实没想到,2018年年终我能得‘突出进步奖’。”记者康琴说起此事难掩激动。就在一年前,她还曾因业绩不佳而被诫勉。“这一年,我换了新岗位,暗下决心要好好干。”在采访各式各样的人,追访各类突发事件中,她爱上了“跑新闻”,关注范围也从文化领域拓展到了时政社会领域。她采访巴中通江县副县长张春根,在那里待了两周,缠着这个从浙江来挂职的副县长,厚着脸皮蹭会、蹭调研,甚至蹭工作餐……写出了《网红县长张春根的通江笔记:无问西东》,真正深入到一名沿海来的副县长内心世界。

在廉政瞭望,选题会、采编例会上,常为一篇稿子争得面红耳赤。每一次,总编辑看清样后的反馈,都是编辑记者的一道“坎”,每个人都悬着一颗期待而又忐忑的心。有人为稿件顺利通过而欣喜,有人颇为紧张,将手背在后面,看着得意之作“被无情枪毙”;有人则信心满满、据理力争,将面临枪毙或者重大修改的稿件“抢救”回来。对字词的斟酌和修改更是家常便饭,所有人只遵循一条——以理服人。

首席编辑刘兰回忆了这样的故事,一次采访完“感动中国”人物梁益建后,最初审稿认为描述现场的内容较多且零碎,要求删去大部分。但她在例会上陈述了理由,认为这能更充分体现梁益建的忙碌与对待病人的耐心。不少人赞同她的意见,最后文章基本保持原样。

杂志社对员工的“严”,不仅体现在稿件要求上,也体现在队伍管理上。杂志社员工都十分清楚一条“军规”是不能碰的,那就是“严禁员工收受红包礼金”。这是一条铁律,谁触犯了“杀无赦”,一律作辞退处理,这一点“六亲不认”,成为每个新进员工入门谈话的“必答题”。

杂志社坚持高门槛选人,公开招聘、凡进必考与引进特殊优秀人才结合。据统计,目前,杂志社员工80%来自国内985、211高校及海外名校,骨干队伍多年来保持稳定。

想来廉政瞭望,得先答好一张有充分自由度,体现思想和才情的试卷。“我进杂志社笔试时,有一道题是针对干部‘火箭式提拔’现象写一篇文章,我起的标题是《给“火箭”添点燃料》。”让编辑冯彬感慨的是,时隔多年,杂志社领导仍能记住这篇文章的标题,并说其“比其他题目更有特点”。“他不说这标题,我都忘了。”

在廉政瞭望,敬业是一种习惯。

2016年4月的一天,身怀六甲的刘兰当天下午开始休产假,晚上即进了产房,次日中午便产下一子。此前,尽管已有妊娠反应,但她仍坚持工作,仍在编辑和采写稿件。当别人问她为何这样做时,她的回答是,我只是想把分内的事做完。就这么简单。

多年来,杂志社为大家提供有追求价值的事业平台,想干事、能干事就能干成事的工作氛围,纪律严作风正的团队环境,形成了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凝聚了团队合力。

“我感觉杂志社有一种团结向上的氛围。在这个氛围里,人人争当先进,又互帮互助。”新媒体部的曾乔乔记得,去年底为助力武侯祠廉洁基地解说词的总结提升,想找编辑部的几位“大神”帮忙,刚想着怎么开口,对方就热情接过稿件,没多久就提出修改意见,有的还自己动手连夜撰稿、修改,稿件质量,特别是对“忠、干、义、担”以及诸葛亮廉洁精神的解读明显提升。

三十而立再出发

2018年11月26日,四川省首家纪检监察学院——攀枝花纪检监察学院正式成立。成立大会上,廉政瞭望杂志社与其他两家参建方代表一道,在框架合作协议上签字。运用杂志社的丰富资源,助力廉洁培训和纪检监察学科建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今,廉政瞭望杂志社在坚持内容为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前提下,实现了刊物出版、展陈打造、官微托管、视频拍摄、定制读本、纪检培训等齐头并进,推出了一系列有创新思维的“廉政瞭望出品”,向着打造反腐败旗舰杂志,建设中国廉洁文化专业传播机构的目标迈进。

2018年11月,四川省纪委监委为24个省级廉洁文化基地授牌,廉政瞭望参建的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升庵桂湖暨杨氏宗祠、广元川北家风馆等榜上有名。

从《四川监察》到《廉政瞭望》,从单一的杂志出版到传播廉洁文化的专门机构、从事业发展到产业拓展,杂志社已走过三十年征程。三十年来,变的是冬去春来添白发,不变的是廉政瞭望身上的改革创新基因、纪检监察基因,以及为关心反腐败事业人群服务、为全体读者服务、为社会大众服务,以不懈努力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信念和决心。

面向未来,我们仍将坚持内容为王、读者为尊,坚守刊物这一阵地,继续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办刊导向,深入调查,打造精品,多写冒热气、接地气的文章,为反腐败事业鼓与呼。

对人生而言,30岁是最美好的时光,也意味着要有更多的使命与担当。对一个而立之年的杂志,坚守“不媚俗邀宠,不粉饰太平”,“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市场深海、媒体融合的浪潮中搏击,是攻坚克难的担当。巧的是,据最新统计,如今杂志社员工的平均年龄恰好也接近30岁。对于未来,我们可以有更多、更美好的期待。

这正是,三十而立正青春,满怀豪情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