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刘志杰

对不少教培从业者来说,这个暑假有点难熬。“双减”政策对校外培训重拳规范后,目前已有一些教培企业关门、裁员,相关从业者面临重新择业的压力。如今,暑假将过,有人已经顺利转行,有人将成为人民教师,但还有很多人没有迎来“开学”。眼下开学在即,对这部分教培人员,他们的就业问题值得关注。

升学压力催生下的教培行业一度迅猛发展,2019年市场规模就达到了3万亿。这个行业成了投资热土,但也反过来强化了教育焦虑,让补习成为一些家长的必选项,教育也因此陷入了依赖课外补习的恶性循环,影响了以学校为主体的正常教育生态。此时,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已颁布实施细则,对校外学科类培训严格全面规范,是对教育问题的强力纠偏。好未来、新东方等知名教育培训机构纷纷表态支持,转型行动随即开始,艺术、人文、自然、体育等素质教育领域有望成为新市场。

规范教培行业,不仅事关教培企业,更事关行业的从业者。据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好未来教育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教育服务产业市场分析与就业效应测算报告》显示,教育服务的总就业人数当年就已突破1000万,并仍在快速增加。而脉脉数据研究院也发现,2018年起,教育培训行业就超越金融业,成了仅次于IT互联网的第二大毕业生热门去向。“双减”政策下,这些从业者无疑会受到巨大影响。前不久,智联招聘发布《2021教培行业人才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21年7月进行求职的原教育培训行业从业者中,51.4%已为离职状态。这么从业者何去何从?尽管年轻和高学历意味着更多的择业机会,但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来自社会和政府的帮助,这一问题不容忽视。

就业是民生之本。去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家提出“六稳”“六保”,均把就业放在首位,绝不是偶然。就业一头连着老百姓的“饭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显然要考虑的不仅是教育问题,还有就业等其他社会问题。实际上,“双减”出台后,全国多地都已跟进调整就业政策。前不久,北京针对“双减”政策举行新闻发布会,就明确了建立相关机制、储备充足岗位、开展入企对接、提供精准公共就业服务、发挥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优势、加强宣传引导等六项针对培训机构员工的就业帮扶服务举措。早日把就业指导政策落实下来,才能给择业者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关心因“双减”而重新择业的教培员工,不仅是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公立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机遇。教育行业是一个有门槛的行业,从业者通常具备较好的学历。“双减”政策出台后,北京市人社局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社保参保缴费人员进行数据摸底,就发现90%以上是35岁及以下的人员,80%以上为本科或者本科以上学历,新闻发言人直言,“这些人员是我们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这一数据,也和众多行业分析报告基本一致。教培人员专业背景丰富,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经历过市场的洗礼,如果回流到公立教育行业,一定有他们的特殊优势。但是,回流也需要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虽然有着丰富教学经验,但不是师范毕业,也还没有取得相应学科教师资格证。随着“双减”政策实施,学校这个教育主阵地需要更多人才,如何畅通市场优秀人才回流道路,让他们尽快进入公立学校,充实教师队伍,还需更多针对性手段。

主动帮助教培人员转行,是挑战,也是机遇。根据《2021教培行业人才市场分析报告》,新一线将会是三四线城市择业者的重要选项。“双减”之后,会有新一波求职者涌入大城市。成都是首批“双减”试点城市,也是新一线城市,根据形势及时调整就业政策,让教培人员稳定就业,留住人才,以“恒产”留“恒心”,或是下一步发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