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邓也

2021年秋季学期即将开学,“双减”政策的出台,必然会让这个新学期变得不一样。

近期,为落实中央“双减”文件精神,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专项整治,发现并处理了一批校外培训违规典型案例。日前,教育部就公布了其中五起典型案例,涉及在职教师违规补课、无证办学、培训机构违规收费、发布虚假广告和内外勾结、监管失职等。一系列不同类型的案例,充分表明了国家贯彻教育“双减”政策的决心,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问题的复杂性。

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长期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存在负担重、短视化、功利性等突出问题,对冲了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台了教育“双减”政策。之后,各地纷纷制定具体措施、拿出切实行动。但在实际中,也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影响到“双减”政策的落地,必须引起警惕。

“双减”政策是大势所趋,但依然有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心怀侥幸,与相关部门虚与委蛇地“捉迷藏”。有的玩起了变装游戏,“挂羊头卖狗肉”让辅导班变身奶茶店,一杯奶茶200元,附送“免费辅导学生一小时”;有的玩起了文字游戏,将原来的数学课变为“思维课”,英语补课变个名称叫“素质提升课”等,换汤不换药,变相加负;还有的干脆玩起了“猫鼠游戏”,专门选择隐蔽不容易被发现地点小规模授课,“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些“双减”形式主义的行为,也是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市场监管等部门将重点打击的对象。

落实“双减”,必须统一思想认识。落实好“双减”政策,首先要让学校端正办学理念,让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经营,同时纠正一些家长偏离实际的教育认知。思想观念一时转变不过来,行动就会慢半拍,甚至只做表面文章。因此,相关部门要做好“双减”政策的宣传、阐释、解读工作,消除各方的疑惑和顾虑,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如此,才能让各方认识到此次减负的时代背景、减负的必要性紧迫性、减负的强大决心,从而更好的将政策贯彻落实下去。

落实“双减”,就必须严查违规机构。杜绝“双减”形式主义,既要做好宣传,又要行动起来。对于无动于衷,甚至“顶风作案”的要坚决查处,从而对违规行为产生威慑力。一方面,要开展教育系统综合治理,切断学校与校外培训的利益联结;另一方面,要对校外培训机构虚假宣传、违规招生、证照不全、不规范收退费及各类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充分保障学生和家长的权益。成都作为“双减”试点城市之一,已经开始进行“双减”试点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督办暨专项整治行动“回头看”工作,其中,以“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明察暗访培训机构,正是对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进行“重拳出击”。

落实“双减”,也需要予以企业必要的帮助。“双减”政策让许多培训机构措手不及,需要转型,也难免遭遇困境。对此,必须理性地看待。一方面,培训机构需审时度势,在泥沙俱下的现实条件下积极求变,摆脱路径依赖,降低经济利益预期,秉承教育初心。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要考虑培训机构面临的实际困难,积极建立政企沟通交流机制,有效地发挥政策传播、稳企帮扶作用,支持引导他们实现转型。现阶段,还是要着力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家长、学生的需求出发,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合理利用培训机构资源为义务教育服务。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双减”政策把准了教育问题的时代脉搏,是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必经之路。落实“双减”,是为了让各方在减负之路上轻装前行,还学生更加纯粹的教育,守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迫在眉睫、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