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竹 甘元芳 川报观察记者 郝勇

当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直属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三地理信息制图院内业项目组顺利将西藏6个地市、55个县总共52.8万平方公里的最后一批基础地理国情监测数据送交“国检”,该院承担的2019年国家基础地理国情监测西藏测区任务也顺利完成。

为了“捕捉”雪域高原的地表覆盖等地理国情基础数据,内业项目组既要负责前期规划、确定外业队要“捕捉”的要素,又得在外业队将调绘核准的数据返回来后,紧锣密鼓进行分类、处理、生成最终成果,并建立数据库保存。“一边在外马不停蹄,一边在内加班加急”,可以说是他们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

11月5日,记者来到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的自然资源部第三地理信息制图院,跟随内业项目负责人张永敬、甘元芳的脚步,一起走进了内业数据生产项目组,探秘西藏基础地理国情监测内业生产全过程。

时隔两年,再担基础地理国情监测重任


6月份接到任务通知单时,甘元芳和其他几名技术骨干一样内心喜忧掺半:参与基础地理国情监测这类利国利民的重大项目,是自然资源管理与服务从业者的心之所向,但让人犯愁的是,时隔两年再次担此重任,一方面技术方案和指标要求变化很大,原来参与该项目的人已无法像从前那样熟练操作,另一方面因为没有持续跟进项目,在各类软件的使用上也缺乏程序功能积累。何况西藏地区向来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都被积雪覆盖,影像获取困难,数据匮乏,这些都意味着,一切必须重新开始。

起跑线上已然不占优势,为了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进行,院里排除万难,在还有其他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同时进行的情况下,优先选定三位项目、技术和质量负责人,让他们反复商讨制定方案、编写规范,又从别的项目组抽出部分技术骨干和优秀作业员,给大家搞培训、压担子、分任务…一场为期三个月的基础地理国情监测攻坚战就此拉开序幕。

影像延期,在夹缝中争分夺秒


前期,在等待航拍影像这一内业生产的关键资料过程中,张永敬一直不太乐观,依他的经验,西藏影像获取受诸多因素影响,很可能无法按时下发。

张永敬向我们透露:“对于内业人员而言,最怕的就是前期用来对照检查的影像不能按时下发。西藏的野外调绘难度比其他地方大,我们不仅要尽量减少外业人员的核准工作量,还要给他们留足时间,影像一旦延迟,意味着内业数据处理只能在夹缝中争分夺秒”。

不出所料,西藏各批次影像下达时间都晚了一个多月,留给内业人员处理数据的时间更加紧迫,虽然院内自主研发的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处理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要在9月30日之前完成西藏55个县所有影像比对分析、切片处理和元数据库的搭建等,依然力所难及。

时间再紧,也要守住成果质量关


情况紧急,院里再次增派多名技术人员加入该项目,人手不够的难题倒是缓解了,但是系统培训时间较短,又缺乏经验,导致他们赶制的第一批图,在部门一级检查时发现很多问题,整改难度很大,生产进度反被延误。

质量管控有如利剑悬空,一时间,整个项目组气氛凝重,大家看着作业室墙上的日期倒计时,不禁如芒在背,时间已过半,任务能按时完成么?

看着大伙儿又沮丧又焦虑,张永敬也心急如焚,但他比谁都清楚,越是焦头烂额之时,越要沉得住气。仔细梳理出问题关键所在后,他将几位负责人喊到一起,一边鼓舞干劲,一边共同商量重新调整余下的生产计划。本着“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信念,又新增了多次技术培训,他请来院里的制图专家反复给技术人员讲解,又调用一名研发人员对原有的质检软件进行针对性的功能补充,以便提升效率。他的坚韧和执着感染了项目组的其他人,大家伙又重拾信心,顶着层层压力将成果质量逐渐拉回正轨。

最后10天,誓要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进入9月,成都暑热大消,凉爽的秋天如期而至,作业室里却更加热火朝天了,只因验收日期近在眼前。55个县,共分5批报验,每次报验相隔时间不超过15天,而最后一批报验15个县,时间只有10天,这10天里,除了完成本批次工作,还要修改前四批数据的反馈意见,时间已然成了最大的敌人。参与项目的大多是年轻父母,可谓是前有数据要交,后有小儿待养,在最后攻坚时刻,大家每天都如牛负重,几乎没日没夜泡在作业室,不敢有丝毫松懈,直到最终成功将任务完成时,他们讨论的还是:“明年如果还有这个项目,我们应该怎样做、该注意哪些重点环节、怎么组织安排更合理……”。

问及对地理国情监测的认识,两人的回答朴实有力:“近年来,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多次用于科研单位报告编写和政府决策参考,效果良好,地理国情监测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以我们一己之力助力国家基础建设,是任务,更是义务,来年的监测,我们也定能不辱使命”。

11月的西藏又重新裹上了银装,等待来年的春暖花开。那时,这片雪域高原在新时代的春风吹拂下,又将迎来哪些变化?这些,就留给广大地理国情监测工作者继续为我们寻找答案吧。

(自然资源部第三地理信息制图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