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  川报观察记者 文铭权 樊邦平

火绘是源于西汉,盛于东汉的一门中国传统技艺,当时用火绘是为了遮挡家具的树节和树瘤等瑕疵,后来发展为火绘艺术。

传统“火绘”通常是在木板、竹子等上面烙制工艺画,可眉山却有个特例,眉山市东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绘艺术第四代传承人赵启明用烙铁在400℃高温下,能在极薄的宣纸上“铁笔妙手绘丹青”

《东坡拜福》69厘米x69厘米

东坡火绘艺术至今已传承150多年。1866年(清同治五年),赵启明高祖赵光清继承家传木器制作,自制铁笔并用火烧红,在为乡邻制作的家具上绘制花、鸟、草、虫等图案,用桐油熬制成漆罩面,偶尔还用土纸或厚纸片火绘小画,该技术深受大家喜爱,他也以此在眉州王家场(今东坡区永寿镇)和仁寿县龙正一带谋生。

《东坡醉月》尺寸40厘米35厘米

1887年,赵光清传艺于儿子赵家松。1911年,赵家松把收集的常用火绘图案和火绘实践经验用毛笔书写记录,用线装订成书,书面贴签《火绘图集》, 1940年正式传与子赵国成。

赵国成继承其父家具火绘技艺,在眉山金花场开店,至解放后关店,进入集体商店工作, 1978年重操旧业,在眉山金花场把继承的祖上店铺取名为“三山工艺社”,从事火绘、雕刻、装裱字画、刻版印刷、染纸、制作工艺品等工作,并请时年92岁高龄的雷延富指导改进火绘纸质品的装裱。

东坡火绘艺术是用铜或铁做成带木柄的铁笔,用木炭火或酒精火烧将笔头烧到适当温度后,在木、竹制品或土纸上绘制图画,其过程全部为手工完成,色泽层次丰富,典雅古朴。

《婆媳俩》尺寸82厘米x58厘米

第四代传承人赵启明经过父亲赵国成的悉心传授,掌握了该技艺的核心技艺,并大胆创新,将其发扬光大。

《千载诗书》69厘米x69厘米

10多年前,勇于探索的赵启明开始尝试用烙铁首次在宣纸上进行火绘。“2000年,火绘木板画在纱縠北段致雅堂门市畅销,因周边县仁寿、夹江、青神等远处顾客反应携带不便,因此改用纸上烫画。” 谈及革新初衷,赵启明感慨万千。

《我学苏东坡》69厘米x69厘米

刚开始,因为不能准确掌握烙铁在宣纸上留下“烙印”的最佳时间和温度,他烫烂了不少宣纸,也忍受了不少嘲笑的眼光。但是通过3年的苦练,赵启明终于做到“铁笔”在薄薄的宣纸上任意游走,自己操作也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地。

“400℃是一个临界温度,接近宣纸燃点,在纸上的变化也最强烈。”赵启明说,用烙铁在宣纸上作画,关键在温度的掌控,难度在于把握度,包括速度、力度、角度和温度。“要想纸面毫无破损,全凭作画人对下笔力量和速度的掌控,力量大、速度慢,纸便会烧破,力量小、速度快,颜色又会太浅。” 据赵启明说介绍。

《三苏出川》69厘米x69厘米

10月29日,赵启明现场给记者展示了火绘技艺,只见他手握烙铁,在一幅打了底稿的《东坡读书图》上游走,宣纸上不时冒出股股青烟,散发出阵阵轻微的烧焦味。不一会儿,一幅栩栩如生的人物画跃然纸上。

《苏轼牧牛》69厘米x69厘米

在赵启明众多火绘作品中,绝大多数都和东坡文化有关,《三苏图朱德诗》《满城诗书》《东坡玩砚图》《东坡寒食诗》……“三苏文化一直是眉山的骄傲,我也很喜欢三苏文化,苏东坡更是我的精神偶像。”赵启明说。

《眉州胜景图》长800厘米,高150厘米

此外,赵启明创作的《眉州盛景图》更是运用火绘特殊的技艺,古色、古韵、古气息,磅礴大气,充分展示了老眉山换颜新眉山的巨变胜景。

《眉州胜景图》,是一副长800厘米,宽130厘米的巨幅火绘,该画以千年东坡文化结合眉山全新的建设成就于一体。为创作此画,赵启明多次在岷东新区和眉山城区采风写生,历时近半年时间才创作完成。在近半年的创作时间中,赵启明几乎每天都画到半夜12点,全身心投入,都没顾得上其他事。

在画中,我们能看到岷东新区的部分景观,包括建设中的岷江航电工程以及蟆颐观,石埂子水库,穆家沟水库,岷东大道,滨江公园,眉山樱花博览园,正在修建的学校,商业中心,居民住宅,横跨岷江二桥。

眉山城区景观则有三苏祠、东坡书院、纱縠行、东坡坐像、北门诗碑、苏轼公园、湿地公园远景楼、眉州大道、眉山高速出入口。

整幅画作远看有瓦屋山,近观有白虎滩串连整幅画面。

《念经》69厘米x69厘米

如今,赵启明的火绘作品已获得众多殊荣:

《东坡问道》荣获第九届中国竹文化节“眉山风采”民间工艺百家精品展中获优秀奖。

《东坡听江图》《东坡读书图》入展眉山、甘孜、阿坝三地文化交流工艺品书画交流联展。

2002年,火绘碑稿《三苏图》由国际美术家联合会收藏。2003年火绘张大千画《东坡笠履图》由西安张文祥美术馆收藏。

《三苏祠之春》在2019央视东西南北贺新春节目中展演

《东坡拜福》《苏轼牧牛》《东坡醉月》《三苏出川》《千载诗书》《我学苏东坡》《念经》《婆媳俩》等作品,深受国内艺术界人士和藏家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