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阚莹莹 杨都

“这块田是‘王家贡米’一号,那块是‘王家贡米’二号,它们有的早熟,有的晚熟,生育进程不一。”8月10日,在广元市昭化区卫子镇王家贡米主题公园,水稻专家陈定全像以往一样来到稻田里,这片稻田种植的20亩贡米,即将在9月中下旬收获。

贡米,从字面理解,是以前进贡皇家的专用米,现在的贡米多是米质优秀的地方品种大米。在四川,为了在这些地方优质品种上发掘出更多“蜀中好米”的基因,以广元“王家贡米”为代表的研发团队,正在进行一番探索。

陈定全查看王家贡米长势  (杨都 摄)

高光时刻  “贡米”种子上太空

“王家贡米”是什么米?历史传说这样讲述:“王家贡米”原产于广元昭化区王家镇,因其晶莹饱满,口感独特,香气宜人,深受历代皇室贵族的喜爱;后因深受女皇武则天喜爱,特赐名“贡米”,“王家贡米”因此而得名。

时间来到去年夏天,“王家贡米”迎来了另一个高光时刻。2020年5月5日,200克“王家贡米”一号、二号稻米种子搭乘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升空。在进行了约三天的太空飞行之旅后,于5月8日随返回舱顺利返回地球,并在6月6日回到昭化区。

为什么要让贡米种子上太空?烈日下,近70岁的陈定全衣服湿透,但他依旧在田间悉心照料着基地里的20余亩“王家贡米”,他介绍说:“让贡米种子搭载长征五号B火箭升空,是希望通过种子变异,增加‘王家贡米’的抗稻瘟病能力,提高产量。但上过太空的种子能实现何种变异还不确定,我们将继续试种观察,种子需要经过3至5年的种植才能稳定下来。”

在种植基地,陈定全向记者展示了上过太空和未上过太空的“王家贡米”种子,“上了天的种子体积变小了一点,颜色比未上天的深一点,发的芽要长一点。” 那么上过太空的“王家贡米”还是“王家贡米”吗?陈定全有自己的理解:只要口感和原来没有差异,还就是“王家贡米”。记者在田间看到,上过太空的两种“王家贡米”长势各不相同,“这是种子间的诱变程度不同导致的,成熟期可能会有半个月的差距。”

王家贡米长势    (杨都 摄)

幕后故事   探索儿时的大米味

其实,早在上太空之前,“王家贡米”在四川早已颇有名气。

2015年,“王家贡米”荣获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绿色食品、有机转换认证产品,斩获了“全国绿色农业十佳粮油地标品牌”“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优质渔米评比金奖”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而每一个荣誉的背后,总会有陈定全这个名字。

今年71岁的陈定全在退休前,是昭化区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主要负责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的高产创建和技术推广。早在陈定全退休前,他就总感觉家乡产的大米与自己儿时记忆中大米的好味道相差了不少,拥有数十年的水稻栽培经验的他,就想做点什么,找回记忆中的味道。然而,经过多年变迁,想找回原来的品质已非常困难。退休后,陈定全用自己的退休金,跑遍了全国10余个省、市水稻育种科研单位。他的目标只有一个:不断学习现代育种技术,收集优质水稻种质资源,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王家贡米”专用品种。

走访两年后,陈定全带回来30多个水稻品种资源。2017年,他成功选育出“王家贡米”一号、二号,这两个品种在外观、香气、食用口感上,越来越接近他童年记忆中的味道。

昭化区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目前,昭化区已有王家、磨滩、文村等15个“王家贡米”基地乡镇,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优质稻谷年产量达2.2万吨,远销北京、上海、深圳、无锡等城市。

王家贡米  (杨都 摄)

地方品种  需重点攻关产量和面积

不只是“王家贡米”,近年来,四川多地的优质地方水稻品种正在种植技术、品牌打造上不断创新。

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啊喇乡,得益于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啊喇乡有着“贡米之乡”的美誉。2017年以来,除了种植传统的香米,啊喇乡开始创新采用负离子技术种植水稻,即在稻谷未成熟前,于叶面或者稻粒喷洒硒、铁、锌、钙等微量元素。新技术助力下,口感更加软糯香甜。

在南充市高坪区东观镇,这里的“黄溪贡米”在气候、土质的影响下,早栽晚熟,米质呈透明状,米粒大而细长。2019年10月,黄溪贡米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这些地方品种,有不少在米质上的确表现不错,但是由于品种和栽培技术等多种原因,在推广面积和产量上难以突破。要打造地方品牌,还需要在这些基础研究上多做一些工作。”省农技推广总站正高级农艺师周虹告诉记者。


坚定落实粮食安全战略,我省在2020年粮食丰收的基础上,明确2021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


只增不减,意味着跳起摸高。2020年,我省粮食产量705.5亿斤,是近20年首次突破700亿斤,2021年,还要再增2.5亿斤,达到708亿斤;种植面积还要再增31.1万亩,达到9500万亩。


如何确保完成这一任务?水稻作为我省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其生产无疑至关重要。


当前,从川南到川北,从成都平原到山丘河谷,水稻生长,先后进入分蘖、抽穗期,这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时期。


秧苗正绿,农人忙碌,这是夏日蜀乡最美的场景,这正是水稻默默凝聚土地能量、孕育无限希望的美好时节。关注粮食安全,记录川稻贡献,正当其时。


为此,四川农村日报从即日起推出“稻可道,非常稻”主题策划。记者走进田间,走进实验室,多视角,全方位,关注水稻从一粒种子到一碗米饭的全过程,探寻我省科技之“稻”、小康生活之“稻”、乡村振兴之“稻“,讲述水稻生产、育种攻关、产业布局、农旅融合等等这些四川“非常稻”背后的故事。


策划:邓嗣华 周艺 

统筹:张闻亚 左杉

本期执行:阚莹莹 杨都  范莉 张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