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观察 谭笑非 川报观察记者 文铭权

“今天的节目太精彩了,答题还拿到了‘彭祖祖’作为奖品,孩子也特别喜欢,真是来对了!”家住东坡区的市民刘女士高兴地说。

10月19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眉山市分会场彭山区非遗之旅主题宣传日在眉山会展中心精彩上演。

活动在竹琴表演唱《李密还乡》中拉开帷幕,悠扬的旋律、真情的流露,将“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演绎得淋漓尽致。


之后的江口石工号子表演让观众感觉眼前一亮,用粗犷的方式表现劳动,用质朴的方式歌唱爱情,展现出江口石工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笑傲艰苦,乐观奋发的精神面貌。


在凤鸣板凳龙表演中,一条条用凳板制作而成的龙灯,随着喜庆的音乐上下翻飞,游动中博得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最后压轴出场的是彭山莲箫《节节高节节甜》,只见表演者们右手握住莲箫的中部,随着音乐节奏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地敲击自己的肩、腰、背和四肢,节奏明快、粗犷豪放的舞蹈跳出了彭山人们对多彩、美好生活的愿望。


“彭祖山垂直高差是多少米?”“彭祖是哪个朝代的人?”……表演中还穿插答题有奖环节,奖品为曾代表彭山荣获“2019四川省旅游商品大赛”银奖的彭祖卡通形象玩偶“彭祖祖”,呆萌的造型、乐活的形态让获奖的市民爱不释手。

据悉,彭山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八百岁寿星彭祖的故里,素以“长寿之乡、忠孝之邦”著称,有汉代忠臣张纲、西晋孝子李密的忠孝文化,还有“天下彭祖山,岷江岸上城”的美誉。

彭山区境内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项目,共有省市区“非遗”项目20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7个、区级10个。重点分布在双江片区及沿岷江河至武阳乡、牧马镇等,非遗资源特色均与彭山的长寿文化、孝文化有着密切联系。

彭山区部分非遗项目展示

谢家竹琴

竹琴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曲艺,源于商朝,竹琴原为道琴,道琴最初为道士们劝善说道、传播道教思想文化的一种辅助器具,在《八仙过海》里张果老就身背一道琴。其表演内容主要为历史故事,歌颂英雄好汉,也可根据现实中的人和事来表演,既叙事又抒情。表演者在演唱时斜抱竹琴,用右手中指、食指、无名指指尖去拍击竹筒下端,左手持两块简板,筒板上端各有两个铜铃,简板相碰击发出清快、悦耳的声音,配以优美动人的唱腔,能极具展现竹琴的艺术魅力。

江口石工号子

江口石工号子是彭山人民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是记录彭山人民建筑历史,汉崖墓建造与地方民俗风情的典籍。江口石工号子调式多为套歌结构形式,以当地山歌和无定律吼唱形式为主,有历史悠久、曲调丰富、古朴高亢,悠扬壮阔的特点。根据采石的程序,主调唱腔号子有“开山号子”、“撞山号子”、“吆石号子”等组成。唱词以虚词,如“阿、呀、哟喝”等,并带有与生活相关的词语。

彭山莲箫

旧时主要是乞讨人和民间艺人卖艺谋生的一种舞蹈,其内容多为触景生情,编唱一些吉利词句,以求得人家施舍。之后由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渐渐成为传统节日中不可缺少的喜庆祥和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舞者可即兴根据自己的情绪和性格打出激情,打出潇洒,以抒发自己的感情。

彭山“长春号”南味豆腐乳

清朝嘉庆年间,陕西渭南人李仲云随大批移民入蜀,嘉庆14年(1810年)举家迁至四川彭山县。李仲云开办手工酿造作坊,在经营的几十年中形成了原始集累和经验,创造性的研制出了具有北方臭豆腐乳香味特点,又具有南方人口感细腻润滑、回味悠长的“南味豆腐乳”,有色白光泽、香气浓郁、入鼻臭香、入口清香、味道可口、细腻化渣的特点。

凤鸣板凳龙

板凳龙是一条条用凳板制作而成的游动的龙灯,盛行于彭山,它不仅保留了中国舞龙的习俗文化,同时在舞动起来时兼有粗犷、细腻、奔放、严整的风格。通过这种激情、娱乐合而为一的舞龙表演,使人们得到了视觉和心灵的双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