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高启龙

10月18日晚,一场饱含意境和诗意的大型文艺演出《巴山夜雨》在巴中上演。人们在不由自主、反复吟咏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中,找到了一种情怀和寄托,就像今年的国庆节,《我和我的祖国》等红歌成为人们下意识哼唱的歌曲。

同理,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成为当地人下意识的吟咏时,巴人文化艺术节就超越了一个文化艺术节、一个文化旅游的品牌,更让人们穿越时空把历史的经典和大山深处的巴中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古诗唯美的意境与巴中的青山绿水逐渐拉近,艺术节的氛围融入到了人们的心里。

巴人文化艺术节不仅是巴中文化艺术节。

在历史的长河中,巍巍大巴山、曲曲巴河水孕育和承载了深邃又厚重的巴人文化和古巴人层出不穷的历史印迹,如何把这些瑰宝擦亮,巴中有责任有义务扛起发掘、弘扬、传播、发展巴人文化的大旗,向世人展示曾经发生过的精彩以及当代巴人的文化创造,并激发大众参与到发掘、创造巴人文化中来。

巴人文化艺术节,也是一个开放包容、交流共享的聚会。在这个节里,巴中不仅想把“压箱底”的、藏在深闺中的好东西一股脑儿的晒出来,展示给大家,还想通过这个机会让外边的好东西走进来,让巴中的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世界,促进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去年,来自湖北黄冈麻城的《麻乡约》就在巴城引起轰动。同样,包括《望红台》在内的巴中文化精品也出动出山,在多个场合引起轰动。

不想“坐井观天”,不想自娱自乐,不想闭门造车,交通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的巴中,更想打开山门敞开心门,要在文化交流互动中擦亮眼睛看世界,洞悉山外的潮流,通过搭建泛巴区域的“朋友圈”,在文化交流、经济合作、商贸往来、重大事项推进等方面建立一整套的利益联结机制,共同推进川陕革命老区和泛巴区域的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毕竟,“朋友多了路好走。”

如今,巴人文化艺术节已经连续举办七届,尤其是从第四届文化艺术节开始,巴中坚持每年都举办。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交流才有启迪,有互动才有提升。一场文化艺术节的背后,并不是一场演出那么简单,而是对一个地方办节能力等多项工作的全面考验。举办这样的大型的活动,不仅是一种展示,更是一种对话和探讨,是凝聚发展的动力,实现巴中文化建设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实际上,近几年的巴人文化艺术节,并不是一次次简单的重复和循环,而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越来越有文化味儿,每年都有新意,每年都有新变化。从当初热热闹闹“一天戏”,到如今环节越来丰富,供给越来越多元。而在更深层次上,从挖掘文化元素到塑造文化符号,从创建文化品牌到丰富文化业态,古老巴人文化由软趋硬,由玄到实,巴中“以文化人”,以文促民,以文促旅,文旅融合的思路日渐“敞亮”,决心显而易见。

今年的巴人文化艺术节,不仅有《巴山夜雨》这台演出,还有“巴山有礼”这样的文化产品供给,还有“巴山夜语”巴文化专题访谈,还有文化旅游展……更重要的是,光雾山上的大型“行浸式”夜游项目《梦境光雾山》和包括巴城麻柳湾、祠堂街等一系列特色文化街区的打造,展示着巴中在丰富和延伸文化产品、文化链条方面下足功夫,由外到内,由宏观到细节勾勒都在持续提升。

和巴人文化艺术节一起举办的,还有中国光雾山红叶节,之后巴中还要举办的第二届秦巴农交会,都是想将这些与巴人文化更广更深地融合在一起。

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开始,由巴中相关部门牵头,成立了泛巴区域的媒体联盟,“一家有事,多家朝贺。”通过这样的交流互动,巴中才有可能成为超级IP,自带流量,让越来越多的人认知,也才能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

巴中要发展,而且要发展得好、发展得快,这是地处贫困落后地区老区的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深切呼唤。通过巴人文化艺术节这个平台,巴中是在风物长宜放眼量,想唱一场“大戏”,从文化中借力,在文化上发力,将文化优势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为巴中的绿色发展谋划一个新的发展“引擎”。通过这一“杠杆”,撬动巴中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川陕革命老区振兴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