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杰

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未来的竞争必然是想象力的竞争,教育必须要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毕竟,谁不希望孩子能拥有良好的学习思维能力,从而能从容应对挑战,最终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但最近,量子读书、“赝品展览”,染发禁令、跳神培训……一些和教育相关的话题,有点魔幻,让人担忧:教育的目的是不是被一些人误会了?教育的“想象力”是不是更被误用了?

有的,是“想象力太丰富”——一些动了歪心思的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想象力”无边界,智商税滚滚来。比如,“量子波动速读”,满嘴高精尖原理,声称交几万块钱,就能让孩子“1分钟读10万字”。这约等于说:没有钱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劳而获,这刺中的不是想象力,而是“韭菜们”的私心。

出格的“想象力”不仅存在于这种校外培训上。继上个月中央美术馆承办“达·芬奇与他的艺术群体”画展被质疑是假画展后,新开的重庆大学博物馆引来更大风波,展品突破了众人对古董的想象力。事情爆发后,不少网友相继挖出北师大博物馆等相似旧闻,“国宝帮”问题、藏品捐赠人的亲属关系和高校竞争指标等深层问题也被提及。可见,“想象力”走歪了,原因一定是很复杂的。

但另一边,是“想象力太匮乏”。有的是把教育和应试教育划等号,连本来为推广素质教育而生的体育考试政策,都被“应试改造”了——紧接着,跳绳、跳远等培训班就来了。达到“好成绩”的唯一手段,只有应试培训了,包括体育?

还有一种,是管理方式五花八门,但本质上却在抑制学生和教育的想象力。就在最近,西安科技大学一纸禁令,不准大学生染头发,“学生要有学生样”,听起来格外耳熟。咦,上个月在贵州某中学门口提水桶用抹布给女生“卸妆”的男老师,不是也说了这句话吗?管理方式有创意,但本质还是为了把学生刻在一个模子里,便于管理的同时,却压制学生探索世界和内心的勇气。

总的来说,上文提及的“想象力”,没有一个用对了。“量子读书”割韭菜,如果不是家长焦虑于应试教育,怎会相信这种荒唐骗局?如果上了“量子读书”培训班的学生有判断力,又怎么会那样“配合表演”?“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如果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下一代能够追求幸福,又为何要背道而驰,抹杀个性?

为什么教育正常的想象力会匮乏?最根本的,是太多“功利性”要素,让“成功教育”乃至“优秀学校”的评价标准与教育本身脱轨。功利性的应试教育如此,湖南乡村女教师暴露的停课迎检问题亦如此。

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更是教育的竞争。让教育回归本源,少在形式主义和“钻缝子”上搞创意,多把精力真正用在教书育人、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研究能力上,才能无愧于“教育”这二字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