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陈鹏 设计制作

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独特印记,更是一方水土的根与魂。四川被誉为“天府之国”,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古往今来,在巴蜀文化的历史中,总能看到华夏文明最初的星火、成长的足迹。

非遗传承,是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创新式传承,有着厚重博大的文化根脉;革故鼎新的文化活力,是四川人创新创造的一个生动切面。这种创新因子,自古以来就镌刻在每一个四川人的基因之中,成为发展天府文化的内生动力。“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正在为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作为文化大省,四川拥有大量非遗项目,对非遗文化实施了多重保护,尤其注重传承人保护成绩斐然。今天,我们为广大读者梳理出一些在非遗传承与保护中有着卓越贡献的从业者,让我们在他们精湛的技艺里去欣赏那些世代相传非遗技艺,去了解那些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永不减退的非遗文化吧!


眉山青年泥塑家李长青正在工作室内研究泥塑创作。 陈鹏 摄

自贡市沿滩区九洪乡张湾村,“徐氏雕刻”第四代传承人徐国章希望此艺术能发扬光大。  芶思 摄

非遗传人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展演唐三彩制作过程。  李向雨 摄


荥经县荥经黑砂艺术馆内,陶艺工艺师叶骁正忙碌着。 余坪 摄


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观音阁村,“滩滩酒”的第六代传承人牟小平从泥土里取出经过多年“雪藏”的土陶灌装红高粱原生态白酒。  刘学懿 摄


荥经县黑砂工艺厂内,烧制黑砂的窑工承受窑中1300多度高温的辐射烧制黑砂器皿。 余坪 摄


邻水手掌木偶唯一传人张贤光与3岁孙子张宇豪同台为学生们“演绎”掌上木偶戏。  刘苏阅 摄


泸州市江阳区大河街,川剧演员们在化妆。 刘学懿 摄


武胜县飞龙镇芦山村民间艺人许祖金在制作竹丝画。  周松林 摄


叙永县糕点师傅正在将压制成型的两河桃片放入铁锅内,进行彻底蒸熟。  李欣 摄


眉山市仁寿县城市湿地公园,汪洋镇的抬工们在板凳上表演抬花轿。  姚永亮 摄


乐山市中区棉竹镇来鹤寺村,“永青阁”毛笔的第五代传人81岁的汪延兴老人和53岁的儿子汪福俊坐在自家作坊窗前制作毛笔。  肖雨杨 摄


岳池县嘉陵乡福兴寺村杨辉刚老人的大儿子在装饼准备榨油。 杨茂 摄


德阳市旌阳区天元场镇一木器工作室里,64岁的刘燕西正伏案将指甲碎片镶嵌在木梳齿尖上。 肖雨杨 摄


德阳市旌阳区天元场镇一木器工作室里,64岁的刘燕西正伏案将指甲碎片镶嵌在木梳齿尖上。肖雨杨 摄


德格县麦宿地区普马乡美丽藏区乡,木雕班传承人艺人泽翁彭措正在指导学生学习木雕、雕刻、描线等技艺。 衡昌辉 摄


德昌南山傈僳乡小南山村,一场传统的傈僳族婚礼即将举行,乡道上挤满了前去参加婚礼的村民。华小峰摄


中江县杰兴镇觉慧村6组挂面户刘昌全正在晾晒手工挂面。   王平 摄


南充顺庆区李家镇高家沟村的一间民房里,制琴师李军伟与儿子家传古法雕琢声音。   梁洪源 摄


南充顺庆区李家镇高家沟村,制琴师李军伟正在跟小学生介绍古琴制作技艺。 梁洪源 摄


成都木偶戏非遗传承人罗兴康和妻子杨露群在家中对木偶吐火进行测试。  肖雨杨 摄


壤塘县中壤塘镇一所清静幽雅的唐卡传习室内,学员进行唐卡绘制。  尹钢 摄


兴文县石林镇风景区的天泉洞内,游客观看大坝高装表演。  杨树 摄


南充市高坪区斑竹乡的竹编生产厂里,万学在库房里忙着把用竹编制作的半成品进行二次制作。李向雨 摄


眉山市东坡区第一幼儿园的小朋友跟随刘氏匾联木刻技艺非遗传承人刘茂林(中) 学习木刻技艺。张忠苹 摄


成都1906军民融合创意工厂一家简朴而低调的工作室里,店主人戴红艺(左)和陶艺设计师杨杰(右)一起讨论锔瓷修补方法。 肖雨杨 摄


德阳市旌阳区东湖乡高槐村,德阳潮扇省级传承人杨占勇正在指导村民们学习潮扇制作。 张智勇 摄


德阳市旌阳区东湖乡高槐村,德阳潮扇省级传承人杨占勇正在指导村民们学习潮扇制作。  张智勇 摄



德阳市旌阳区东湖乡高槐村,德阳潮扇传承人杨占勇向游客介绍潮扇的制作工艺。游青 摄


绵竹年画非遗传承人在工作室制作木版年画。 尹钢 摄


广安市武胜县万隆镇跃进街坚守半个多世纪的手工制鼓人袁有富在制作鼓腔。  邱海鹰 摄


成都市非遗传承项目之一,精美绝伦的蜀绣刺绣。   尹钢 摄


成都市锦江区牛沙路社区儿童之家,孩子们正在学习体验皮影戏表演。  李向雨 摄


宜宾市珙县玉和苗族乡凤凰村凤凰福居聚居点,苗族姑娘们制作非遗“苗族腊染”。  兰锋 摄


成都川剧绝活表演中,快如闪电的川剧变脸融入互联网时代的符号。 尹钢 摄


华蓥市禄市镇六水沟村“百万玫瑰---梦幻花海”特色乡村旅游示范园,民间艺人在表演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庆铜梁舞“火龙”, 迎接“红五月”到来。 邱海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