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吴晓铃

10月17日,“非遗传承与旅游发展”国际论坛在成都举行。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当下,与会国内外专家认为,非遗已经成为旅游业的巨大推动力。

文旅融合,如今在全世界都是热门话题。四川省非遗专家、四川大学教授李祥林认为,文化是一种遗产,也是一种资源,二者结合,可以产生很好的效益。在他看来,旅游资源中的自然资源开发一个少一个,总有穷尽,但人文资源尤其是非遗,却生生不息。“旅游所依赖的对象从自然走向人文,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向。”

那非遗如何在旅游发展中发挥作用?李祥林认为茂县新羌城、宽窄巷子、都江堰的柳街都是文旅融合的不错案例。“茂县新羌城不仅建筑具有民族特色,在这里举行的羌年等节日也是非遗。村寨里的民众在此举行的各种民族活动,在村民而言是生活,对游客而言就是感受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平台和窗口。”在李祥林看来,宽窄巷子的成功,同样因为把成都众多的非遗元素在此进行了丰富展示,把地方文化名片变成了旅游名片,柳街每年举行的诗歌文化节游客众多,也是依托薅秧歌这种活态非遗的展示才得以带动。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部门负责人希玛珠莉·古榕看来,文化对于社会群体具有不可估量的内在价值,这也是旅游业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很多旅游景点的吸引力来自文化方面的魅力,因此可以将传统旅游加上创意旅游,给游客更加丰富的体验。”

古榕认为,非遗是旅游发展的巨大动力,她呼吁把非遗有机融入旅游,以避免乡村的空心化,增加当地居民的自豪感并提升生活质量。不过,古榕同时表示,非遗虽然可以推动旅游发展,但商业开发和非遗保护必须取得平衡。如果一味地进行商业转化而忽略文化遗产的价值发掘,也会让文化遗产失去其应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