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舟

近日,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要提升高校学业挑战度,严把考试毕业出口,严格教育教学管理。同时明确严肃考试纪律,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一直以来大学的“严进宽出”或将有所改变。

所谓“清考”,就是大学在学生毕业前,给“挂科”不及格的学生提供的一次集中补考,往往难度较低。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其实,教育部取消“清考”的决心,由来已久。去年8月就曾发文要求取消该制度,此后又在不同场合和文件中反复提及。可见推进的难度和阻力。

哪里有阻力,哪里就有困难。取消“清考”,是本着对学生负责的角度出发。但对于还挂着科的学生来说,可能就意味着再无希望毕业拿学位,这势必会造成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困扰和担忧。因此,如何在政策上做好衔接,是各高校接下来必须解决的问题。

高校应该意识到,取消“清考”只是一种教学管理手段的转变,它有利于督促学生加强日常学习,打破学生对于“清考”的依赖,但却并非提升教育质量的“牛鼻子”。

“清考”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因为高等教育机制和社会评价体系出现了偏差。要提升教育质量,改善学风,一方面高校需要在科研与教学中寻找平衡,不能忘记教育本质,“重科研”而“轻教育”,另一方面,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要持续推动多元化的社会评价体系,不能光以学校差异和成绩高低“论英雄”,而是要从理论水平,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多维角度进行考察。

说到底,“清考”制度的取消,不仅仅意味着大学不能再混日子,更意味着大学教育必须迈出抛弃“结果评价”的关键一步。只有借此转向“过程评价”,才能让教育更实一点,让学生更忙一些,让管理更严一些,让效果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