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这里是一片田地和山坡。”站在位于朝天区中子镇的七盘关工业园内,韦国强指着四周的厂房回忆说,“2010年4月这里开建,从最开始的3家企业,到现在几十家企业,变化太大了!”

韦国强是土生土长的中子人,如今是朝天经开区管委会七盘关片区办事处主任,工作生活在此多年的他,见证了朝天工业的崛起。

海螺水泥全景

建区前,全区工业总产值不足1000万元;到而今,全部工业产值突破80亿元。建区三十年来,朝天工业历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阶段,取得了“追赶超越、量质提升”的发展成效,“工业强区”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工业经济撑起了全区经济总量近半壁河山。

抢抓机遇 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重工业铸铧,轻工业理发”,过去老百姓对朝天工业这样生动而形象地总结。“朝天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区,建区之前,几乎没有一家像样的工业企业,只有一些打米、磨面等小型加工企业以及农具厂、石灰厂、砖瓦厂、木器加工厂等粗加工企业和小煤矿,工业的薄弱一直制约着朝天经济社会的发展。”朝天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方小华道出了缘由。

如何打破壁垒、突出重围,探索出一条推动工业发展的路子?

2008年以来,朝天区紧紧抓住地震灾后重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承接产业转移等重大历史机遇,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资源转化战略,开创了建区以来发展最快、质量最好的崭新局面,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工业经济主导地位不断加强。

海螺水泥

2010年,投资18亿元的海螺水泥项目一期建成投产,棒仁核桃深加工、昊鑫30万吨开采系统、德瑞建材年产30万吨商品混泥土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并成功引进海螺水泥编织袋、大唐风力发电等重大工业项目。全年全部工业实现总产值16.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04亿元。

在海螺水泥的强势带动下,当年顺利实现了“二产超一产,工业超农业”的历史突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3.4%。

实现跨越 工业集中区创建为省级经开区

“‘十二五’”时期是朝天工业加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同时也是朝天工业全面上台阶、实现新跨越的五年。”细说朝天工业的发展之路,方小华将这个时期定义为关键发展期。

中子工业园区

五年来,全区工业战线面对宏观经济趋紧的不利形势,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累计实施500万以上项目56个,实现工业投资58.7亿元,成功引进了灵芝加工、太阳坪金矿采选、七盘关天信石材加工等一批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的大项目和好项目,成为了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2015年底,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2.56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6.6亿元以上;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33.4%提高到2015年的45.7%。”方小华介绍,当年还有件大喜事发生,那就是朝天工业集中区成功创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对朝天“工业强区”战略的实施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强势引领 朝“百亿目标”挺进

金秋九月,行走在朝天工业园区内,到处可见生机勃勃的景象。海螺水泥排起长龙等待装卸;四川岚晟生物科技公司生产的灵芝深加工产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七盘关国际石材城规模宏大,人车忙碌……

七盘关国际石材城

“朝天的工业经历了空白期,缓慢增长期、突破期、发展壮大期,‘十三五’是朝天工业优化提升期。”方小华说,近年来,朝天区围绕“坚持生态工业理念,集群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骨干企业梯队,夯实一区多园基础,实现百亿总量目标”的工业发展“四十字”工作思路,坚持盘活存量与引进增量并举、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并重,“水(泥)—(黄)金—石(材)”三大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建材、农产品及食品饮料加工、清洁能源、塑品制造、生物医药五大主导产业不断优化提升,形成了“3+5”工业产业体系。

工业园区建成面积达7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区”(朝天经开区)“两片”(七盘关片、大羊片)“四大园区”(大巴口工业园、七盘关工业园、羊木工业园区、仇坝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建成中小企业孵化园3万平方米、七盘关国际石材城标准化厂房4.3万平方米。园区现有企业达3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家,实现产值56.8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的77.3%,园区集聚集约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工业经济对财政增长、助农脱贫增收和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断提升。”截至2018年底,全部工业产值突破80亿元,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73.5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实现11.4%;全部工业占GDP的比重达46.7%;工业税收实现2.39亿元,同比增长88.2%;工业企业解决就业3200余人,带动一、三产业就业2万余人。

工业兴,则县域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朝天正以工业高质量发展,奏响县域经济“最强音”。(朝天区摄影家协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