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8年6月,四川发出向凉山深度贫困发起总攻的号令,共计5700多人派往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开展为期3年的脱贫攻坚和综合帮扶工作。当前,凉山州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在四川省委组织部指导下,四川日报·川报观察启动新一季“凉山脱贫大决战的故事”征文活动,面向奋战在凉山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帮扶工作队成员及其亲属们,面向凉山州干部群众们,征集大家在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的故事。

来看这些真挚的文字,看他们在为彝区发展助力中,有什么亲身经历,有哪些情感撞击,奋斗出了多少亮眼成绩。

执着前行在山那边

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乃托镇红光村驻村工作队员林家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我从江苏老家来到四川德阳工作,此次又奔赴大凉山一线开展援彝扶贫,马不停歇体验味蕾和气候的不同、感受语言和风俗的差异、适应岗位和职责的调整。

还记得刚来到大凉山的时候,亲眼目睹这里的落后交通和简朴生活后,一度让我震惊。然而,这些艰难不能撼动自己的初心,我笃定的,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一名帮扶干部的执着。

林家(右二)与当地贫困户交流

纠正党费收缴入手,让支部换发新颜

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关心最多、接触最多的自然是基层党建工作,但驻村后听到的一件“小事”却让当时的我愁眉不展。

7月初的一天,在开完工作例会后,我主动向村支部书记询问了解党员的基本情况。

“尔坡书记,我们村支部有好多名党员呢?”

“29个,但是部分在外打工,经常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年党员。”

“普通党员缴纳好多党费呢?”

“这个……”他支支吾吾,不愿透漏。

“按规定,一般是五角到一块一个月,一年也就是10块钱左右嘛。”我说。

“就是,就是”,他迟疑了会,接着说,“不怕给你说实话,他们的党费是我在交。”

我愣住了,支部书记的回答让我十分震惊,这本该是每位党员的义务啊!为弄清事情的原委,我再三追问尔坡书记,了解到,由于历史因素和党员意识问题,这名原是致富带头人的支部书记选择同前任书记保持一致,给普通党员缴纳党费。

为打破这一“惯例”,在与里坡书记(支部第一书记)和尔坡书记交流达成一致意见后,我在全村8月份党建月会上作了一次交流发言。十余名在家党员都前来开会,因部分迟到,会议从原定的9点半推迟到了10点半。

会上,我从《党章党规背后的案例故事——党费,你交了吗?》动画视频入手,分享了赵西荣老人大雪天自觉缴纳党费的故事,再将故事情节与本地情况对比,提出党员自觉主动缴纳党费的意见。十余分钟的讲述,原以为会得到大家的认可,但看到多数党员脸上无一应答的表情,我只能无奈向支部书记“求助”。考虑到部分党员语言交流不畅的问题,里坡书记和尔坡书记用彝语翻译了一遍,又用双语的方式提出了他们的看法和要求。说完后,我欣喜地注意到有几名老党员在向我微笑示意。

一个月后,我从和尔坡书记的交流中找到了心中期盼已久的成就感,在家党员开始主动将前期的党费补上,并承诺今后自己的党费自己给。

半年多来,我从纠正党费收缴问题入手,帮助厘清工作思路,牵头拟定了《红光村抓党建促脱贫“四个一”工程实施方案》,并协助推进;向第一书记提出了“赴外考察学习”“优化帮扶分工”等工作建议10余条,并付诸实行;牵头创建了我村的微信公众号——“彝步红光”,并常态化宣传工作动态和扶贫政策;利用党建月会等分享习近平总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和“敢说敢做敢担当”的优良作风故事……今年以来,我看到党员开会迟到的现象少了、佩戴党徽参会的多了、支部的作用发挥慢慢强了。

林家(右)与组干部交流

村组党员干部突破,让教育托起希望

在大凉山,尤其是山里的农村,家庭生育2名以上孩子的现象较为普遍,加上经济上的掣肘和思想上的落后,出现部分适龄儿童不能正常享受义务教育的现象,于是,控辍保学工作“孕育而生”。

去年9月初,已经开学。驻村工作队例会再次召开,研究剩余部分适龄孩童未入学问题,我瞧了下家长名单,猛然见到苏呷组组长普铁伍来的名字赫然在列,看来今天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他“拿下”,动员他让女儿小梅读书。

我随第一书记克七里坡来到伍来家,打开木棍做的简易篱笆门。伍来45岁,是一名共产党员,皮肤虽然黝黑,脸上却时常挂着笑容,让人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伍来听得懂大多数四川话,我们三个人坐在院坝小板凳上聊了开来。

“伍来,你有几个娃娃?”

“四个。”

“四个娃娃,拉扯大还是不容易哦。”

他有点没听懂的样子。

我补充到,“养大还是不容易哦。”

他用一如既往的笑容给了我答复。

我进入正题,“小梅是老几?马上要开学了,是不是没有去报到?”

他尴尬一笑,领会到我们的用意。

“就是呢,搞忘了。”他没有正眼看我们,声音有些低沉。

我们又问起了组上的控辍保学工作情况,他对答如流。

里坡书记貌似看出了什么,用彝族话和伍来交流了一番后告诉我,原来小梅16岁了,不想读书,伍来就想让她出去打工。

了解到原因后,我尝试着用简单易懂的词汇,帮助伍来分析控辍保学工作的意义、小梅是否接受义务教育今后对她的影响,以及作为一名村组干部和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我还举了几个成功人士的例子为他解释,让他向长远看,朝未来想,里坡书记也在一旁劝说着。

第三天,我在村道上遇到了伍来,他用一贯的笑容向我打招呼,告诉我小梅明天去学校,苏呷组另外1名适龄儿童也要去学校了,并握着我的手。

“卡莎莎(彝语‘谢谢’的意思)。”伍来看着我。

“伍来,‘不用谢’咋个说?”,我连忙回应。

“‘阿沙’”他显得不好意思。

“‘阿沙’‘阿沙’‘阿沙’!”,我们两个人双目相视,笑了起来。

驻村以来,我同其他驻村队员和村组干部一道,加强与镇村学校联系,逐个动员适龄儿童家长甩开思想包袱,让其报名入学;对因在家中出生的儿童,协调派出所等机构予以解决上户难题;开展“小手拉大手”等活动,教育小朋友勤刷牙、勤洗手,维护环境卫生,知晓接受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动与周围小朋友沟通交流,鼓励用心学习、锻炼本领……如今的红光村,辍学在家的少了,埋头读书的多了,学习的氛围慢慢好了。

林家(左二)在养蜂专家的指导下查看蜂群状态

扶贫产业发展着力,让生活更有奔头

红光村前期没有实质性主打产业,部分群众依靠外出打工挣得收入,而留下的则主要从事土豆、玉米等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由于是坡地属性,加上机械化作业少、地质灾害影响等因素制约,多数家庭常年人均收入仅略高于贫困线。

“为啥子要给蜜蜂喂糖水呢?”我一边搅拌,一边疑惑道。

“这是救助性饲喂,冬天没得啥子花,天气也冷,加上她们刚到这里,环境陌生,她们也需要补充营养的嘛。”养蜂专家吴哥给我解释。

“这样啊,我以前一看到养蜂人在喂白糖就认为他在做假,酿出的蜜都含有糖水,是掺假蜂蜜呢。”

“如果真的做假,没必要这么复杂,直接加糖就好了,是吧。”吴哥笑着向外行的我解释。

整个下午,我只干了一件事,就是不停地用长木棒搅拌,兑出3桶糖水,不是给自己喝,而是敬给我们村刚来不久的“客人”,也是未来助力我们村脱贫致富的“小能手”——中华蜂的。

想到几天前,这50箱中华蜂晚上从德阳什邡出发,凌晨到达小巷岭遇到下雪又折返,第二天才送达,这段时间的心绪仿佛是自己小孩回家一般,牵肠挂肚。

下午的准备工作做好后,我们等天黑才开始干活,此时已经下起了蒙蒙雨,大家都还饿着肚子。由于有一批蜂箱(桶)放置在二米五高、半米宽的堡坎上,就必须通过木梯子小心爬上去。我们几人分好工,有负责手机照光的,有负责分发纸碗和稻草的,也有负责放置和观察的。由于堡坎上很窄,只容许一人通过,大家都不停地相互提醒注意脚下安全。

我是第一次体验,虽然有些担心自己被蜜蜂蛰着,但更多的是新奇。由于我们请来了什邡的养蜂专家,在他的指导下,晚上十点半就顺利完成了任务。持续两个半小时,没有人提及肚子还饿着,空中回荡着的都是蜜蜂的嗡嗡飞舞声和我们的交谈欢笑声。

几个月来,我们在红光村前期传统蜂桶养殖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开展养蜂产业方案设计、自发组织赴成都金堂实地考察,再到项目资金论证,把准备工作做足;细微方面入手,利用本地秸秆进行手工编织,帮助蜜蜂保暖过冬;组织人员轮流看护管理,保障顺利蜜蜂搬家过度……如今,50余群外地中华蜂在红光村正式安家,加上本土蜂群,村集体经济增收和贫困户分红将有重大突破。这样的前景带动下,我看到村民的热情增长了、干活有劲了、生活更有奔头了。

林家(右)在村上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