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邃的历史眼光,回顾中国的昨天、把握中国的今天、展望中国的明天。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更好从中汲取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的力量,本报特邀来自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的四名专家学者撰文解读,敬请关注。


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牛先锋

在前进征程上,我们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判断。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既是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部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继往开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遵循。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这个问题上必须保持高度的清醒与自觉。

党的基本路线,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历史基础,是新中国成立70年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实践基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40余年中国的繁荣与发展。只有经历了逆境和顺境考验的中国共产党人,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的含义;才能头脑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才能真切体会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也正是立足于这样的理论基础、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随后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党的基本路线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党的基本路线形成和发展于改革开放过程之中,又不断开拓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为广阔的前景。

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的路线与国家的发展战略、与人民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基本路线不仅是对党的全部工作的总要求,也是国家全部工作的总依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党的基本路线明确规定了我国社会的性质,规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建设方法和建设目标等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党正是在不断探索和坚持发展基本路线的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了中国近代以来从没有过的发展奇迹,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些成就充分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保证,也是党和人民伟大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证。

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就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就要毫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四位一体”,这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基本原则。在原则问题上决不能躲躲闪闪,也不能含糊其词。在新时代要做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就要毫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通过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社会活力,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对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开放的大门只能越开越大而不能关闭,我们必须以自信的姿态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积极而大胆地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在与世界的交流互动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以自己的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我们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只有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富强,人民才能更加富裕,中国的发展才能更有动力,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作者系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向春玲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其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仅是新中国成立70年取得重大成就的基本经验之一,也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遵循。

从理论基础看,人民主体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唯物史观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武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立场,这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从价值观层面看,人民群众是价值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来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在各种困难和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些理念体现了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要求我们从事所有实践活动的出发点都应该考虑是否对人民有益,在利益关系协调方面,坚持人民群众是利益的主体。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总之,要用人民的获得感来衡量检验一切工作的成效。

从方法论层面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新中国成立70年取得的成就归功于人民:“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更要依靠人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的精神,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积极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是对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肯定,是对人民实践主体地位的最高尊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革命胜利。新中国建立之后,我们党依靠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基本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更是激发全社会活力,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了辉煌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是需要全体中国人的参与。每一个中国人都要为实现中国梦担起责任,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从目标层面看,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群众既是改革发展成果的创造者,也是改革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共同建设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共享发展成果是全体人民的应有权利。发展为了人民,最终体现在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体现在增进人民的福祉上。首先,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我们的发展要实现的是公共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少数人、部门利益最大化。第二,坚持人民主体,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当前,面对人民群众的民生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要抓重点,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第三,发展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在民生建设中,地区和城乡之间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全面小康是要使全国人民、全部地域都实现全面小康,不能丢下偏远农村和贫困地区。当前,我们要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解决当前民生建设的短板问题。

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取得了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人民的立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能组织和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磅礴的伟力,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作者系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任羽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这两句话大气磅礴,何等豪迈,何等自信,确实是大国之威、盛世强音!

我们的底气从何而来?就在于十四亿中国人民的大团结,团结起来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庆招待会上强调,团结是铁,团结是钢,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

在国庆当天的群众游行队伍中,由2232名北大师生组成的“凝心铸魂”方阵走过天安门广场时,再次喊响“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一年前,2018年的五四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1981年北大学子在燕园一起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今天我们仍要叫响这个口号,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国家的一切力量都来自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即使在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的时刻,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民“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统治此天下生灵的四分之一”。70年来,中国之所以由弱变强,就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把过去一盘散沙的中国人组织动员起来,“团结如一人”;中国之所以由穷变富,就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顺应时代潮流,通过改革开放,激发出亿万人民“无限蓬勃”的创造活力。

新时代要把中国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首先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中国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九千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政党。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我们党近百年的历史都证明,中国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坚强的执政集团,共产党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坚强的领导核心。进入新时代,这个核心就是习近平同志。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尤其是面对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斗争形势,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拥护和爱护。

其次要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全世界所有人——即使是对中国充满偏见的人,都惊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奇迹,而与经济奇迹相适应的、支撑和保障着经济奇迹的,是7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在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构建中所创造的奇迹。我们不仅要为经济领域的“成绩单”感到自豪,更要全方位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与文化,理解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对世界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理解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正在走一条什么样的路,要坚信我们走的是正路,是康庄大道。有了这样的自信,才能在新时代凝聚起最广泛的改革与发展共识,继续前进。

要建立自信、凝聚共识,还必须正确认识新中国的历史,尊重前人的贡献,继续把人民共和国巩固好、发展好。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中国今天的辉煌,是历经磨难浴火重生的结果,是几代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拼尽血汗苦干出来的。这其中,既有前三十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打下的坚实基础,又有后四十年改革开放、融入全球化进程所取得的崭新成就。

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九十周年诞辰时说过,事物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正是在这一年,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年还公布了《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1956-1967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等,描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蓝图。一个多甲子之后,我们回望新中国走过的风雨历程,可以告慰先人:过去70年间,中国的面目已经大变,中国对于人类的贡献是“较大的”,而且未来一定会是“更大的”。中国人已经改变了近代以来的那种悲惨命运,一个古老的民族正在复兴,“旧邦”之“新命”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扼杀的,任何强权都不可以也不可能剥夺中国人的生存权、发展权。我们当然还需要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但我们对这个世界、对过往的历史,不再需要“惭愧”了,中国的前景无比光明,中国人的使命也无比光荣。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授、政研室主任)


自主把握发展命运与世界各国共成长

□李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7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时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国开创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变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成功道路。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则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发展。梦想之路从无坦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醒全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无论从历史长度、思想宽度、世界高度还是未来广度审视,我们都能真实且清晰地感受到:中国发展的成就“体量巨大”,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尺寸不小”,从而决定了“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解决好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多么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阔的时代发展逻辑之中,中国人民正在经历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正在推进伟大的自我革命。党中央的战略判断始终是清醒的,我们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但是“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对社会主义这个我们只搞了几十年的东西,我们的认识和把握也还是非常有限的”,“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

在历史中国的形态中,中国是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后来者和卷入者,遭受的历史际遇全球共睹。在现实中国的进步中,中国是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取得的时代成就全球瞩目。自主把握发展命运,与世界各国一道致力于文明成长而不懈努力,是中国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逻辑。

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带有强烈时代命运特征的重大命题,它与中国人民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旨在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又规避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因此又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现实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只有从历史规律意义上真实掌握发展命运,党领导人民才能与时代命运相一致更好地发展中国,也就是说,按照客观规律展开历史性活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必然性,掌握发展命运的中国就始终是自由的,而且一定是进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目的是使中国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以现代化为指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然而,自全球化发动至今,尽管它在形式上体现为基于生产要素、生活资料的全球化流动形成的世界交往关系,但是既有的全球化进程在本质上始终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秩序决定的,弊端也日益明显,以至于进入21世纪的全球化进程更加动荡复杂。当今时代的全球化样态已经深刻表现为超越了世界性商品生产与竞争的初阶形态,并转进为制度生产与竞争的全球化、思想生产与竞争的全球化、政策生产与竞争的全球化,核心表达是社会发展质量在战略规划与竞争层面的全球化高阶形态,迫切需要拥抱全球化发展新趋势。事实证明,资本逻辑主导的旧全球化早已秋风萧瑟,人类命运与共的新全球化已然洪波涌起。因此,作为具有21世纪鲜明特色标识的中国话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成为促进全球化发展新趋势的必然要求。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接续历史、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正途和征途。历史进程奔腾向前,决定了发展与进步是不可逆的。经历70年开拓进取、奋发图强,当代中国正意气风发行进在现代国家建设的征程上。在党的领导下,掌握着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决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主体自由实践的宏阔进程中历史性展开,并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网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