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张舟

长期以来,社会上“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呼声从来没有停止过。因为过重的课业负担已经是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顽疾”,成为了家庭和社会的巨大负担,更抑制了社会的创新能力。此次《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出台,可谓正当其时,既能够遏制资本在教育培训领域的无序扩张,更有望以此为契机,让全社会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促使教育回归良性发展轨道。

作为民生之基,教育涉及到千千万万的家庭,牵一发而动全局。“双减”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引导社会形成并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促使家长理性规划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但要想让《意见》真正落地见效,全社会必须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双减”不意味着“一减了之”,减掉负担的同时,绝不能减掉应该具备的知识,减掉素质,减掉能力。

因此,必须一分为二的看待“双减”。一方面,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必须减轻。沉重的负担是对教育规律的违背,是对学生个性的压抑。减负是为了消除应试教育中那些违背个性发展、浪费时间的弊端,但绝不意味着对孩子的“放养”。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孩子感觉“压力山大”,也是由于社会上长期存在一种教育的误区,将素质教育曲解为特长学习,以致于孩子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之外,还需要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班,适不适合都一窝蜂苦练各种所谓特长,考取各种证书和资质。《意见》对于课外培训行为的规范,正是着眼于长远,旨在遏制过度培训之风,缓解社会和家长的焦虑,消除“抢跑文化”和“超前教育”,给孩子们的身心减负。

另一方面,减负是教育改革的手段,而并非目的。教育是由学校、社会、家长共同来完成的。负担过重,家长也难辞其咎。减负要改变的,是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内容、结构和性质是要兼顾和平衡学科教育和非学科教育。对于学科教育来说,要达到最好的效果,就必须从尊重教育规律出发,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征,通过分层、弹性和个性化的策略,分类指导,精细施策。家长切忌拔苗助长,否则只会造成恶性循环,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而对于非学科教育而言,家长要改变预期,尊重孩子的兴趣,尤其不能将特长学习当做升学的砝码。鼓励非学科教育,更多的是要让孩子学会审美、学会生活,知善恶,明是非,懂取舍,进而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

教育是百年大计,我们期待“双减”能真正让学科教育回归到校内,把属于孩子的时间还给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准自己的发展节奏,让每个家庭放下焦虑,让教育变得自发而有为,让学习变得自主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