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晔 川报观察记者 寇敏芳

9月18日,第十届中国(四川)——南亚、东南亚国家工商领袖峰会上,“文化走出去”成为热词。

现场,不仅有文化出版类的企业签约,还有文化平台类项目在东南亚揭牌落地,更有餐饮、食品、互联网等行业的企业在对接洽谈会上主动聊起文化,寻求合作……随着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四川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不仅局限于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也逐渐成为合作的新领域。

文化“走出去”,如何才能落地生根?

意愿强烈,四川文化项目试水“走出去”

“自贡彩灯在国内竞争激烈,可以说是僧多粥少,需要向外发展。”峰会上,自贡彩灯企业、四川熠路文化有限公司特意前来寻找合作机会,总经理陈浩说,随着近些年自贡彩灯开始走向世界,彩灯企业都希望能“走出去”分一海外市场的羹。

意愿同样强烈的还有四川美术出版社。本届峰会上,四川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与中国巴基斯坦文化交流和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备忘录,双方将依托“南亚出版中心”平台,推动两国文化书籍在对方国家出版,并且加强中巴文化交流,举办文化、艺术和学术活动。

四川企业有需求,南亚、东南亚国家有市场。中国巴基斯坦文化交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佑泉说,巴基斯坦与中国交往深厚,民众普遍对中国文化有好奇、有好感。“我们把熊猫画册带到巴基斯坦小学,当地小学生都爱不释手。”

不仅文化企业想要“走出去”,餐饮项目开始对外输出文化。此次在会上揭牌的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的四川商品海外展示展销中心暨熊猫美食文化中心(以下简称“熊猫中心”),均是以文化为载体,输出四川餐饮和食品。

搭建平台,促进文化项目落生根

文化“走出去”并非易事。“我们最开始想把中国的经典带出国,出版了一些名著,但是反响并不好。”马晓峰说,这是文化走出去的第一个阶段,中国企业“自说自话”,没考虑到对方的需求。

后来,四川美术出版社开始求同存异,与当地企业合作,从大众化的方向找出破口。“几年前,我们做了一本大熊猫的画册,发行到欧美12个国家,也在印度等南亚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 马晓峰说。

同样,四川调味品走向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的过程中,也遭遇“水土不服”。四川国际商会清真专委会主任马志军说,一方面是因为产品缺乏国际清真标准认证;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地对四川饮食文化不了解,根本不知道怎么用、怎么吃。

克服“水土不服”,搭建平台是关键。2016年,四川美术出版社设立了“南亚出版中心”,同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的文化机构、出版企业、学术平台等开展深度交流与合作。“不是走马观花式的传播,而是落地开花的交流。”马晓峰说,以该项目为抓手,输出配合摄影、画展、座谈会等文化活动,在行业内进行双向沟通。

此次新成立的熊猫中心也是文化交流平台。以马来西亚熊猫中心为例,不仅能吃川菜、品川茶,还能看川剧,欣赏自贡彩灯,展览九寨沟的美景。“我们对它的定位不仅是餐饮场所,而是打造成为旅游景点。”马志军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