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济南的多位市民向媒体反映,自己的手机在正常使用的过程中,突遭运营商停机,并被告知停机是因为拨打“骚扰电话”所致,但涉事市民对此并不认可,认为自己“打的都是正常电话,不是骚扰电话,而且停机前也没通知一声。”通信运营商回应称,用户手机被停机是因系统检测到通话异常高频,如果用户是正常工作电话可提供相关证明,他们会将其列入“白名单”。

“您炒股吗?”“您对保险和投资有兴趣吗?”等等诸如此类的骚扰电话让人不胜其烦,成为了社会日常生活中的“顽疾”。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号码开头为“95”“96”的骚扰电话举报投诉呈增长趋势,举报投诉量达38541件,环比上升35.4%,颇有愈演愈烈之势。

但是,为了打击屡禁不止的骚扰电话,粗暴采用一停了之的方法,却“误伤”普通市民,证明这个方法并不高明。尽管运营商列出了诸如主叫频次特别高、主叫号码数量离散率高、平均通话时长短、被上级公司数据标记或者被一些平台、用户标记等多个“骚扰电话”特征,但如果以此就判定用户的正常行为是“骚扰电话”,标准过于宽泛,缺乏精准度,“误伤”在所难免。

其实,骚扰电话之所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除了运营商的责任之外,骚扰电话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让治理变得难上加难。一些不法企业和网络黑产通过非法窃取和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牟取暴利,则是产业链上最关键的源头。

打蛇打七寸,要铲除骚扰电话这条黑色产业链,就不能只盯着运营商,而是要全社会发力,群防群治。首先,应尽快研究制定骚扰电话法律法规,明确监管部门和各市场主体责任与义务,严惩泄露、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其次,要管住为骚扰电话提供技术服务的运营商,促使其完善“骚扰电话”认定标准,严格落实实名制,让按图索骥追查骚扰电话背后的“黑衣人”成为可能;第三,要建立相关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加强监测,消除黑色产业的技术威胁。最后,对于公众来说,也要加强自身保护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和隐私,积极主动为“骚扰电话”打上“标签”,让他们无处遁形。(执笔:张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