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      

川观新闻特派记者 吴晓铃 吴梦琳 边钰 吴枫 韦维      西安报道

7月28日上午,四川日报全媒体“寻根五千年中华文明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大型融媒报道西北行探访团来到古城西安,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行了首场学术讲座和对话活动,邀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站站长雷雨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占奎两位学者,就三星堆文明与陕西早期古文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火花四溅的对谈交流。两位学者一致认为,秦蜀早期文明完全可能存在交流。

王占奎      

对话活动在雷雨《再醒惊天下 三星堆遗址的最新发现与考古历程》讲座后展开。现场主持人、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庞雅妮点赞雷雨的讲座是“一场既有时空框架、又有文化内涵的讲座。”三星堆的发掘,更是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考古学。那么从三星堆说开去,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各个区域文化之间又存在怎样的交流?在28日的对话活动中,雷雨和王占奎就秦蜀之间早期文明之间的交流进行了饶有兴致的解剖。

现场观众认真记笔记      

在陕西榆林,这里发现的石峁古城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面积最大的城址,这里也发现了大量玉璋、玉环等精美玉器。考古人员发现,石峁遗址有“墙体藏玉”的特殊习俗,有意思的是,三星堆青关山一号建筑基址的红烧土墙体和夯土基础中,也发现了把象牙和玉石器埋在墙体中的行为。不仅如此,三星堆祭祀坑中发现了大量菱形眼形器,石峁城墙上同样发现有菱形符号,二者异曲同工。更让人惊叹的是,石峁遗址城墙上雕刻的神面,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兽面,都有着相似的“大眼咧嘴”的表达。石峁和三星堆远隔千里,为何会有种种相似的文化表达?

活动现场      

王占奎曾承担“夏商周断代工程”之“武王伐纣年代研究”课题,主持过周原遗址、周公庙遗址等项目发掘。多年从事商周考古的他表示,石峁遗址的年代下限是公元前1800年,这个年代大概对应三星堆文化的上限,存在一定时间上的重合,因此文化之间产生交流非常正常。事实上不仅三星堆的青铜兽面”撞脸“石峁石雕神面,和良渚、石家河文 化的玉雕神面都 有相似之处。雷雨尤其认为,三星堆出土的玉璋和石峁的玉璋非常相像,“它们之间一定存在某种文化联系,只不过目前还没有找到中间的传播地带而已。”

雷雨(左)与王占奎(右)对话      

秦蜀之间,文化的交流并不只发生在石峁和三星堆。在陕西宝鸡发现的(弓鱼)国墓 地,其出土的青铜 器上发现有“弓”和“鱼”组成的合字,也被认为弓鱼国墓 地的主人可能来自蜀地。因为三星堆出土的国宝文物金杖上,便有弓箭和鱼鸟的造型。有学者认为,可能是三星堆遭遇重大灾难之后,三星堆人的一支翻越秦岭进入宝鸡,另一支则一路南行到了越南。难道弓鱼国墓 地的主人和古蜀真的存在某种联系吗?王占奎表示,(弓鱼)国墓 地的文 化面貌确定和古蜀文化关系最为密切,但究竟是这一支部族翻越秦岭到了巴蜀之地,还是鱼凫国的一支进入宝鸡,这需要更多的材料进行证明,而这种未知也正是考古的魅力所在。

对于三星堆未来的发掘,王占奎寄以厚望,“如果未来哪一天三星堆发现了文字,我一点都 不会惊讶,因为能够诞生这么高级的青铜 文 明的地方,有文字很好理解。”

有意思的是,在现场互动环节,提问观众也加入了“对话”里。西安市民姬艳林带着女儿罗雅馨一起前来打卡。她透过三星堆了解到陕西古代文明与巴蜀文明,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三星堆不少文物和我们陕西这边出土文物在形式上相似。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文明,三星堆文化具有浓厚的自身特色。它既有青铜面具、神树等独特的文化面貌,同时又与夏商王朝关系密切,学习了很多夏商的礼制。比如玉器、牙璋、玉戈等为代表的仪仗制度;商王朝时期的青铜容器代表的礼器制度;还有铜铃、石磬等夏王朝发明的宫廷礼乐器在三星堆都有发现,以上种种都体现了我们中华文明的丰富性。”

此次活动还受到全国媒体广泛关注,包括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中国青年报、中国经济网、川观新闻、北京日报、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华商报、二三里、西安晚报、封面新闻、河南日报·大象新闻、天目新闻、海南日报客户端、天眼新闻、津云客户端、龙头新闻、钱江晚报、潇湘晨报、N视频、北京头条、新湖南、齐鲁壹点APP、荔枝新闻等50余家中央以及省市主流媒体同屏直播报道,今日头条、百度百家号、搜狐新闻、YY直播等商业平台进行了直播分发推荐。截至目前,全网观看人次已突破5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