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石小宏

截至目前,我省开通省内异地住院、门诊特殊疾病、普通门诊直接结算医疗机构分别为1230家、251家、185家,省内异地就医累计结算超过百万人次,结算医疗费用120多亿元,这是记者近日从省卫健委了解到的。

随着人员流动性的不断加大,异地生活的人群也随之增加,由此带来的异地就医报销问题,也曾困扰着不少的家庭。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自2014年以来,我省坚持“参保地待遇、就医地结算、就医地监管、全省统一清算”的总体思路,通过建立异地就医结算省级周转金制度、创新医保监管机制、推动实现省内外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有效解决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垫支压力大、费用报销难、报销周期长的问题。

为有效解决群众异地就医报销问题,我省针对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低、管理分割、资源分散的现状,创新性提出了“一平台、两中心”的建设思路,即通过构建城乡医保统一的省级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平台,建立城镇医保数据中心和新农合数据中心,实现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含新农合)在同一信息平台上处理异地就医即时结算信息的功能。参保人员在备案后,可持社会保障卡在异地联网医院结算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公务员补助等在内的各险种支付的住院医疗费用,实现了人员全覆盖与险种全覆盖。

为解决异地就医服务中医疗机构多头结算资金往来复杂、医保经办机构管理成本高等难题,我省以规范全省异地就医资金管理、优化资金流动环节为重点,制定出台异地就医结算周转金制度:省、市两级建立异地就医资金专户,各市(州)通过预付为“省级账户”注入资金,“省级账户”根据市(州)垫支需要再预拨资金到“市级账户”。定点医院与异地参保人员即时结算的费用直接由 “市级账户”资金支付,省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中心组织全省清算。周转金制度的建立,不仅破解了过去医疗机构垫支的异地医疗费用、四处收账的难题,大大提升了医疗机构开展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的积极性,保证了异地就医协议管理和就医地监管落地,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针对全省各市(州)医保基础数据标准不统一,医保信息系统运营商多、接口标准不一致等问题,我省致力于确保异地就医数据高效交换、快速传输和费用结算准确,通过制定全省异地就医医保药品、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医用材料、数据交换标准及接口规范等八项基础数据标准,既为全省异地就医结算的平稳运行提供了基本遵循,又为接入国家异地就医平台创造了条件,适应了医保数据省级集中的要求,为实现医保省级统筹奠定了基础。

同时,将经办思路从审批型转向服务型,立足全省,统一规范异地就医备案管理工作,取消就医地提供的所有签字盖章程序,实现“办事流程精简、服务渠道畅通”的工作目标。创新性建立“异地就医待遇双享受”机制,即参保人员备案后均可在就医地及参保地享受医保联网结算报销待遇。依托政务服务网,在全省上线运行“四川医保”手机APP,方便参保人员自助办理异地就医备案业务,真正做到备案“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