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8年6月,四川发出向凉山深度贫困发起总攻的号令,共计5700多人派往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开展为期3年的脱贫攻坚和综合帮扶工作。当前,凉山州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在四川省委组织部指导下,四川日报·川报观察启动新一季“凉山脱贫大决战的故事”征文活动,面向奋战在凉山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帮扶工作队成员及其亲属们,面向凉山州干部群众们,征集大家在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的故事。

来看这些真挚的文字,看他们在为彝区发展助力中,有什么亲身经历,有哪些情感撞击,奋斗出了多少亮眼成绩。

用心扶真贫,用情真扶贫

(作者系昭觉县宜牧地乡党委副书记、涪城区城乡居保中心综合股股长 张尚君)

战贫困,今天的凉山斗志昂扬;奔小康,奋进的凉山意气风发。凉山底气十足,信心百倍,这样的底气和信心来自党的好政策,来自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来自贫困群众日益增长的内生动力,还来自于省内各地前来相助的综合帮扶力量。

一年多前的一个决定,使我的生活节奏骤然改变,离开幸福美满的家庭,放弃朝九晚五的工作,我成为了距家七百公里外的昭觉县宜牧地乡最忙碌的人。

讲情怀懂感恩,舍小家为大家

2017年12月,我积极响应省委组织部的号召,作为涪城区人社系统第一人,投身到凉山州脱贫攻坚一线的战斗中。当初报名时我心里很犹豫,因为母亲患有肺癌,儿子刚满四岁正读幼儿园小班,妻子的工作本就繁忙,再加上要独自一人照顾年幼的儿子,更是困难重重。正是在这两位具有家国情怀的女人的鼓励和支持下,使我更加坚定信心,最终成为一名援彝干部。

(和彝族群众一同劳动)

初到宜牧地乡,在生活上要克服“饮食关”、“严寒关”、“饮水关”、“过敏关”。这里饮食没有规律,每日两餐且时间很随意,蔬菜极为匮乏,最好的菜肴就是坨坨肉和土豆,冬天气温达到零下十度,乡政府的水管冻坏了,每天还要步行两公里去挑水,如遇停电,温饱甚至难以保障。再加上起初水土不服,我身上长满的又红又大的包,奇痒无比。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我与彝族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迅速融入其中。这是每一位援彝干部都有切身体会的,也是每一位援彝干部都必须克服的。

(入户走访调研)

从上任第一天起,我就把心融入到宜牧地乡的大山深处,融入到山间地头、农户家中。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我白天走村入户开展大走访,晚上挑灯夜战,想方设法帮助村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世事难料,2018年4月我的母亲病情突然恶化,从此卧床不起,一直住院治疗,我仅能利用每月休假的几天时间在医院照顾陪伴母亲,但这远远不够,最终病魔击垮了母亲,2018年9月29日母亲永远的离开了我。这对我的打击很大,我悔恨自己没能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尽到当儿子的孝心,没能陪她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但我也始终牢记母亲的嘱托,在脱贫攻坚一线上勇于担当、尽职尽责。通过这次援彝工作,我在磨练中成长、在挑战中强大、在奋斗中实现价值,对于这难得的经历,我倍感珍惜。

抓党建促脱贫,创品牌提动力

宜牧地乡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为了凝聚帮扶力量,落实帮扶责任,我提出要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党建引领助力脱贫攻坚,坚持“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工作核心,努力铸造“红色加油站”党建品牌。

(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

为了给村上建一个“硬班子”,我带头打造“红色课堂”,利用学习交流会、凉山大讲堂、学习强国APP等多种形式、多种平台,通过集中学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我带领党员干部主动接受“红色洗礼”,结合党员活动日、主题党日等活动,开展重温一次入党誓词、瞻仰一次英雄纪念碑、观看一部党性教育片、聆听一个红色故事、撰写一篇感悟体会的“五个一”活动,引导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开展综合帮扶工作队谈心谈话)

为了激发党员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我带领党员干部在开展联系服务群众时,通过佩戴党员徽章和工作吊牌的方式主动亮出“红色身份”,强化党员干部身份意识、干事意识和为民意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组织各村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活动,采取第一书记示范带动,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联系领导定期上党课的方式,着力提升贫困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规划建设好村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坝子等基础设施,既代表基层党组织的形象,又是开展各项工作的主阵地,我带领党员干部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推行党风、家风、村风教育,以党风带家风淳民风。组织基层党员群众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大力移风易俗,改变农村传统落后的观念,抵制、消除封建迷信等不良影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带动广大群众牢树文明新风,提高文明程度。

强产业谋发展,拓销路促增收

“扶贫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通过走访我发现有些贫困户,他们不是没有劳动能力,他们就是缺乏一种勤劳实干的精神,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为此我在开展帮扶工作中,坚持将产业扶贫作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产业,我们目标明确,我们不搞反季节反地域的实验,我们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将老百姓现有的、会做的事情发展壮大,形成市场规模。宜牧地乡,顾名思义就是适宜放牧的地方,宜牧地乡绵羊养殖以放牧、草饲为主,羊肉肉质精瘦,肉质细嫩,肌肉纤维足,脂肪含量低,品尝起来风味更加鲜美,因此我们就要带领老百姓把羊养好,把价钱卖好。一年多以来,通过农民夜校、入户宣讲等方式向老百姓讲授科学的绵羊养殖技术,大力发展绵羊养殖业,积极探索羊肉销路,努力为村民实现增收。

2018年10月,在四川省“精准帮扶携手奔康”以购代捐扶贫公益晚会上,签署了三年保底30万元的农产品销售协议,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

(在晓川牧业屠宰加工羊肉)

2019年1月,我又联系到涪城区食实在在生态农产品直销中心,与该公司负责人王海芳一同到村上收购活羊,到晓川牧业屠宰加工,再找冷链物流将新鲜的羊肉运回成都,完成了16万元的销售额,帮助老百姓找到农产品销路。

2019年,我带领立米地村和洼典宜牧地村的村民投工投劳维修建设圈舍,安装马场围栏,并积极协调产业发展资金42万元,发展养马和养羊产业,壮大两个村集体经济,自此这两个村实现了集体经济零的突破,为这两个村退出贫困村奠定了基础。

(元旦前夕给孩子们穿上新衣服)

此外,我还通过协调各方力量,为宜牧地乡捐赠物资七万余元,捐赠衣物一千余件,用于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政策宣讲、四好创建、移风易俗、控辍保学、完善档案……这一切都是为了形成合力,推动精准帮扶。

(带领孩子们进行一堂精彩的文化开放课)

现在,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群众的幸福感越来越高,我和宜牧地乡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不知不觉间已经和宜牧地乡融为一体,我现在也有一个彝族名字叫八且惹杰。我5岁多的儿子也仿佛理解了我的工作,从刚开始哭闹着要我回家,到现在能自豪的给同学们讲,我爸爸是在凉山州帮助那里贫困的小朋友可以有学上、有玩具玩。脱贫攻坚专职副书记,意味着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组织的信任、家人的支持、领导的嘱托、群众的期盼,让我时刻不敢松懈。通过我的不懈努力和真抓实干,作为包村领导我联系的贫困村依吉村在2018年末顺利退出,70户贫困户顺利脱贫,这更加让我对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有了坚定必胜的信心和一鼓作气的决心。

更多征文作品正在川报观察上展示

点击下图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