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成都太平巷,一位老者在家门口清洗痰盂。

朱建国 摄(视觉四川)

“人有三急”,那些年,成都根本没有私家厕所的概念,一条街有个公厕就不错 了。上厕所也是成都人的一个难题。各家各户都备了马桶子,到了后头变成 了搪瓷痰盂,一到早上,大家就提着痰盂挤公厕。没有公厕的就只有等专门 的粪车来了才倒得成。

1988年4月,成都水井街一带的居民院落。

40年前,成都的住房几乎全是这样清一色的老瓦房,如此居家条件哪来私家厕所的概念?一条街巷若有一个公共“茅房”就算不错了。

“倒桶子啰!”40年前的老成都往往由这高亢的吼喊声,打破清晨的宁静。每天一早收粪便的人拉着一架粪桶板板车进城,人们纷纷睡眼稀松提着桶子推开房门,一时间,街头巷尾站满了涮马桶的人……

1992年7月,成都黄伞巷刷马桶的婆婆。

那些年人们需要“方便”只有去街上的公共“茅房”,而夜晚就全靠马桶解决问题,所以马桶就成了家家户户必备的物件。

1989年6月,成都小关庙一院落里的公共场所。

40年前,成都绝大部分院落的厕所都是这样,地面挖一个坑,上面搭两块木板或砖头;简陋的青砖瓦房,周围都是透风的篾笆墙,遇到下雨厕所里寸步难行。

1979年4月,成都南门府南河边,拍下的第一“脏”照片。

左涮痰盂,右洗蔬菜;

你我干净,岂管污染!

2003年5月,成都存古巷。

早些年的马桶一般都是这样圆形带盖红色的木桶,桶壁内外都上有生漆特别厚重。后来逐渐由木桶改为搪瓷或塑料做成的马桶,不过用途还是为了“方便”。

2001年8月,水井街倒马桶的女士。

成都60后以前的市民就不用说了,70后、甚至多数80后都是坐在马桶上长大的。

2004年3月,成都宽巷子。

那些年,满街倒马桶最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已成历史不复存在。所幸的是,最近在整理图片资料时意外发现,10多年前自己竟然拍下那么多倒马桶的照片。这些不仅仅是单纯的影像,而是一段清晰可见的生活巨变。

2002年3月,成都大同巷。

1998年2月。成都锦官驿。

2001年3月,锦官驿。

2005年4月,成都黄伞巷。

2012年2月,最后一“脏”照片定格在成都曹家巷。

厕所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近些年,一场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让我们看到,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高大上”的公厕比比皆是;所有家庭不仅有私家卫生间(不少还是双卫)而且有些家庭还用上进口智能的坐便器……

2016年5月,成都滨江东路一座仿古建筑的公共厕所。

咔嚓一瞬间 生活几十年

从倒马桶到上卫生间

从“茅房”到Toilet

厕所的巨变

不正是家庭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一部历史吗

除了倒马桶

老成都这些消失的生活场景

你还记得吗

……

1983年3月,成都火车南站,进城打工的农民。

1989年11月,成都红星路上的公交电车和岗警亭。

上世纪80年代,专程到成都省看电视的乡下人。

40年前,自来水进万家还停留在“我的中国梦”。成都市民的饮用水全靠街头的自来水亭供应。家里缺少劳力的只得付费请人担挑。

40年前,成都几乎每个院坝里都有一口像这样的公共水井。所有住户的生活用水就靠它。井水的特点:冬暖夏凉,无污染。

渐渐地,一个院坝或几户人家搭伙出钱安装了自来水,洗碗淘菜,洗脸刷牙都挤在一起。很多时候排队大拥挤。

40年前,哪有什么私家卫生间,成都市民冬天洗澡只得去街上的“洗澡堂”,夏天就在水井旁。娃儿一般都是洗“盆盆堰”。

上个世纪80年代,成都街头用搓衣板洗衣的女士。40年前,好多市民都还不知道“洗衣机”是啥模样。搓衣板一直是家家户户洗衣的必备工具。

40年前,成都居民家里都靠一盏15瓦光亮的电灯泡做家务。

20年前,不少还居住在成都老城区的市民,因为家里没有卫生间,只得烧壶热水在街边把头清洗。

上世纪90年代初。成都街头还经常看到送蜂窝煤的架架车。

40年前,马架子、竹椅子是成都市民家里的主要家具;“沙发”还是一种奢望。

1972年夏季,成都姑娘们清一色的“时装”。

1993年6月,成都街头流行的花裤儿和吊带衣。

1999年1月,成都总府路,一场街头内衣秀吸引上万市民眼球。

进入90年代,成都人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一场家庭装饰革命悄然崛起。那些年纵观人们对室内硬件的营造,某种意义上说:追求的是一种“家大业大”的心理安慰。

1990年8月,成都街头购得大花瓶的市民。

1992年9月,将大座钟搬回家的市民。

1995年3月,喜笑颜开抬回大彩电的市民。

进入九十年代,巨幅肖像照成为不少家庭装饰的新时尚。

2004年7月,成都东糠市街38号。三个孩童端端正正站在他们出生的这座老宅院合影留念。因为她们知道这座四合院很快将和大慈寺其它老街区一样——被拆除!

以上这组市井老照片

是否唤醒你对城市记忆

对于成都

你的城市记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