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成都,邛崃市国家级杂交稻制种基地。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水稻育种专家李平带领团队在稻田里实施无人机授粉作业。

无人机授粉作业,是李平团队展开的智能化水稻制种试验的重要一环。

实现水稻制种的智能化,是其团队的全新实践课题。李平说,水稻制种的智能化,是新科技新技术应用的必然,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和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现实所迫。

就在无人机授粉的稻田旁,另一片稻田的人工“拉花”也正在进行。

人工“拉花”,是传统的水稻授粉方式,即人工拉着绳索跃过稻田使水稻父本和母本充分授粉。

人工“拉花”与无人机授粉,同场出现,同步进行,是科研团队“同田对比”试验的内容。

这种代表传统与未来的场景,同步亮相稻田,画面震撼。惊叹之外,我们看懂,其背后是农业科研工作者们的梦想:不断刷新科技应用的同时,不要丢掉农人们千年的经验沉淀。

“时势造英雄”,李平感叹,智能化,将是水稻制种的趋势和方向。

李平团队在这片30亩制种稻田上的智能化试验和努力,看见的是水稻制种的未来,看见的是稻田带给我们的未来。

坚定落实粮食安全战略,我省在2020年粮食丰收的基础上,明确2021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


只增不减,意味着跳起摸高。2020年,我省粮食产量705.5亿斤,是近20年首次突破700亿斤,2021年,还要再增2.5亿斤,达到708亿斤;种植面积还要再增31.1万亩,达到9500万亩。


如何确保完成这一任务?水稻作为我省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其生产无疑至关重要。


当前,从川南到川北,从成都平原到山丘河谷,水稻生长,先后进入分蘖、抽穗期,这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时期。


秧苗正绿,农人忙碌,这是夏日蜀乡最美的场景,这正是水稻默默凝聚土地能量、孕育无限希望的美好时节。关注粮食安全,记录川稻贡献,正当其时。


为此,四川农村日报从即日起推出“稻可道,非常稻”主题策划。记者走进田间,走进实验室,多视角,全方位,关注水稻从一粒种子到一碗米饭的全过程,探寻我省科技之“稻”、小康生活之“稻”、乡村振兴之“稻“,讲述水稻生产、育种攻关、产业布局、农旅融合等等这些四川“非常稻”背后的故事。


策划:邓嗣华 周艺 

统筹:张闻亚 左杉

本期执行:洪瑜 袁宇君 郑宇佳 范莉

视频剪辑:洪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