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渠渠道面貌。(省水利厅东风渠管理处供图)

蒲香琳 川报观察记者 王成栋

8月19日晚,岷江上游的汶川、理县等地迎来今年入汛后最强降雨过程。强降雨导致多地发生山洪泥石流,并引发岷江上游河水暴涨。水文监测数据显示,8月21日早上,紫坪铺水库以上的岷江干流来水量达到每秒3460立方米,为今年入汛以来之最。

奇怪的是,此次分洪期间,地处岷江中下游的多条渠系,不但没有关闭闸门、减少下泄流量,反而主动“迎战”。这是为何?

“奇怪”的洪峰


近6年最强洪峰过境,下游水位涨幅与往年无异

8月19日晚间至21日上午,岷江上游的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理县和茂县等地累计降雨量普遍超过120毫米。气象资料也表明,如此大范围的强降雨,为近年来少有。

但是对于岷江中下游的都江堰等地来说,直到强降雨发生两天后,洪峰才“姗姗来迟”。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滞后”与岷江上游特殊的地形、地表构成及水系分布有关。岷江上游地处川西北地区,地势相对平坦且地表渗水能力较差,大江大河支流较多且支流相对弯曲。因此,一般强降雨之后的两到三天,下游才会真正形成洪峰,“这也让都江堰水利工程调度管理单位有了充足应对时间。”

省水利厅监测,8月21日15时至22日上午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一带的最大洪峰时段,最大流量达每秒3460立方米。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这是近6年来岷江上游最强洪峰。”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的流量,能够满足10个都江堰灌区同时启动大春灌溉。

“它绝对算得上是‘大块头’。”省水利厅东风渠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不过,这个“大块头”并没有导致下游的水位增加太多。监测表明,都江堰水利工程以下的岷江内江和外江渠系,水位上涨幅度最大不过1米,与过去几年汛期相比,并无二致。

“我们发出了洪峰预警,原本以为水位涨幅会超过3米。”崇州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一度准备按照20年一遇洪水启动预案,但随后发现是“小题大做”。

“奇怪”的操作


不仅不关闸拦蓄,反而加大向下游输水

此次洪峰“来势汹汹”,在经过紫坪铺水库调蓄后,洪峰进入都江堰水利工程时每秒流量仍有1900立方米。

都江堰是岷江洪峰来临时成都平原的最后一道防线。按照往年传统的行洪方案,重任将落在以金马河为主的外江渠系上,内江渠系则关闭闸门、减少下泄流量。“因为内江渠系通往成都平原,每次引入水流,都必须慎之又慎。”省水利厅东风渠管理处处长万忠海表示,但此次洪峰安然过境,内江渠系功劳不小。记者查询8月21日至22日的水文数据看到,当时,内江渠系的徐堰河、柏条河等河流分洪流量超过每秒400立方米。

内江渠系的“大动脉”东风渠更是“马力全开”。

“当时,我们立即把下泄闸门打开,增加过流量。”万忠海说。从8月19日晚至22日洪峰全部过境,东风渠下泄流量始终保持在每秒70立方米以上,这已经接近其干渠目前最大过流能力。东风渠是整个都江堰灌区的大动脉,无论是覆盖人口还是灌溉面积,在整个都江堰灌区均是首屈一指。更关键的是,东风渠干渠直接横穿成都市主城区,因此各方都很慎重。但此次分洪期间,成都市主城区并未发生河水倒灌。

背后的未雨绸缪


提前布局汛末蓄水,为秋收秋种做准备

东风渠“逆向操作”到底是出于何种考虑?

“这样的操作并不多见,但绝对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省水利厅东风渠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首先,从整个都江堰水系来看,东风渠上承都江堰水利工程,下接成都、资阳和眉山等地,沿途拥有囤蓄水库数十座。所谓囤蓄水库,就是指分布于灌区各处用于拦蓄上游来水和雨水的蓄水型水库,其主要功能是旱季灌溉。在东风渠下游,囤蓄水库主要为张家岩水库、石盘水库和黑龙滩水库。

在这种“长藤结瓜”的模式下,东风渠的补给则尤为重要。

统计显示,8月19日晚至8月22日上午,在岷江上游强降雨期间,东风渠通过增加流量,累计为下游输送近2000万立方米水源。按照每季水稻每亩用水量400立方米计算,至少能灌溉5万亩。事后统计,东风渠下泄的流量,除一半用于沿途生态、生产和生活用水外,其余全部补入张家岩水库、石盘水库和黑龙滩水库。

“此前的将近半个月,这一带一直晴朗少雨。而且为了度汛,我们的底水(降雨之前的水库、河湖水位)一直很低,比汛限水位低了三四米,有五六百万立方米的库容缺口。”张家岩水库管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受连续多日高温天气影响,水库周边地区部分农田露出伏旱苗头,部分河湖水库水位也随之下降。

其次,在这个时期加大向下游输水力度,也有未雨绸缪的考虑。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预测,9月以后,全省降雨量将偏少,“因此,要提前储备抗旱水源,为秋收秋种做准备。”

“当然,为了确保下游安全,水量我们是经过精心测算的,有效控制了风险。”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将会对本次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功应对洪峰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以确保整个工程内外江渠系的安全稳定运行和水资源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