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徐登林 文/图 视频

“又在看电视?”7月18日下午,在甘孜州色达县色柯镇安康社区,村民巴德在雕琢石刻的间隙瞅见客厅的小女儿德青拉姆开始打开电视,不放心地叮嘱她一定要先完成每天作业再玩。

安康社区一角。

在自己家里既能干活挣钱又能照顾家人,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像巴德家一样,色达县很多过去住在偏远地区过着窘迫生活的牧民现在住进了安康社区,享受着城市般的各种便利,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巴德的石刻作品。

色达县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广人稀,居住在偏远地区的牧民生活极其困难,常常要面对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

巴德告诉记者,他的家原来在康勒乡打西二村一个偏僻的地方。“大儿子向秋俄热上初中在色达县中学,当时离家近百公里,回家很不方便,只好寄宿在学校,一月回家一次,每次都是他骑着摩托车去接,一遇暴雨和大雪,常常出现险情。”巴德说,那时候,家里找水、看病、买东西都不方便。

居住偏僻,妻子又长期多病,巴德家曾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脱贫攻坚中,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让贫困群众挪“穷窝”、断“穷根”、谋“新路”,色达县委、县政府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思路,打破区域界限,按照“向建成的牧民定居点集中、向乡镇周边集中、向县城周边集中”原则,充分考虑贫困群众就医、就学、就业、出行等因素,决定在色柯镇建设集中的易地扶贫安置点。

2017年,色达县通过土地整治盘活了850亩“闲置资源”,奠定了脱贫攻坚最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依托土地治理成果,探索“飞地建房”新模式,投入资金1.4亿元,建成现在的安康社区,其也是甘孜州最大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社区。

“到目前,已安置16个乡镇农牧民群众486户,其中,易地移民搬迁245户,增减挂钩95户,回头看回头帮56户,藏区新居90户,总人口2345人。”色达县色柯镇党委书记阿珠介绍,安康社区按照市政标准配套了供水、排污、道路、照明、绿化等基础设施。

社区建有太阳能路灯330盏、点内道路13条、公共厕所7座、垃圾集中收集点4个、生活广场5个,并配套建设1个社区服务中心、1条观光栈道、1个游牧体验园区,距菜市场、县医院、学校不足1公里。

巴德一家于2017年10月从康勒乡打西二村搬到离县城很近的安康社区。他的小女儿德青拉姆现在在色达县中学上八年级,上学条件比哥哥向秋俄热好多了。“到学校10多分钟路程,由于走读,每天都可以回家。”德青拉姆说,除了学习,还可以做些家务。

为确保农牧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能致富”,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色达县采取公益岗位安置一批、产业吸纳一批、劳务转移一批、居家灵活就业一批、自主创业一批等“五个一批”,先后引导40名建档立卡贫困居民在果根塘湿地保护区、县环卫公司等岗位就业。

此外,社区将3个商砼站经营权出让收入150万元、2个洗车场用地使用权出租收入24万元作为安康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实现户均增收约1万元,人均增收约2600元,实现每户社区居民至少有1人就业。为切实解决搬迁户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社区还积极争取扶贫资金740万元,启动建设鲜切薯片加工厂,每年实现分红20万元。

巴德是色达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的代表性传承人,自从家搬到安康社区后,因为交通方便,他不再为了拉业务东奔西跑,呆在家里业务便越来越好。“今年,德格县有家单位在我这里预订了一批格萨尔石刻作品,预计工钱达到8万元。”巴德说,现在,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