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陈碧红


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天府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新时代天府新区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时值四川天府新区成立五周年之际,川报观察记者与天府新区相关部门成员共同分赴重庆两江新区、上海浦东新区、河北雄安新区,探寻不同国家级新区间的发展新脉动,在对比中找差距,在对话中找机遇,试图为推动四川天府新区高质量发展带回更多有益经验。


8月22-24日,

采访小组走进雄安新区,

细细品味这个正在打造中的

生态“样板间”

点击视频带你看雄安新区↓↓↓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正式成立。这个中国最年轻的国家级新区,从“出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深远意义。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在其定位的四大区建设任务中,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被摆在第一位。

2年多时间过去,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雄安新区,如何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有哪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70%的蓝绿空间——走在雄安新区的热土上,这句话听着特别耳熟。的确,天府新区的城市蓝绿空间占比,也是相同数据。

为啥都是70%?对此,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规划建设国土局工作人员罗锦给出的分析是:两地都是基于自然资源现实基础。

同样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雄安新区有着区别于天府新区打造公园城市的鲜明特点。

“先植绿、后建城。”在雄安新区规划展示厅前,讲解员这样描述到。

“千年大计”从“千年秀林”开始。于雄安而言,大规模开展城市建设之前,率先启动“千年秀林”建设,将为新区规划建设打好生态本底,实现新区建设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这里,造林植树也变得十分有讲究。用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工作人员杨尉栋的话来说,种树,也要创造“雄安质量”。

怎么种?我们在秀林驿站的一幅幅展示图上,找到了一些答案:

打造近自然森林——

选材上,因地制宜选择长寿、珍贵、乡土树种,着力打造配得上千年之城、记得住乡愁的,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森林。种植方式上,遵循自然森林群落成长演替规律,采取自然随机式散点种植,避免传统造林成排成行栽植方式,使新区造林更贴近自然森林,优于自然森林。

建和谐之林——

造林坚持增绿不移绿,不到周边地区或太行山上移栽树木到新区,充分体现新区建设不“损人利己”,实现新区与周边地区的和谐发展。同时,吸收当地村民与新区合作造林,村民每年获得土地收益金,并参与新区植树造林和森林管护,实现新区与村民的和谐发展。

建数字之林——

开发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为每棵苗木发放专属二维码“身份证”,详细记录苗木各类信息,建立数字监管平台,对苗木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资金管理平台,准确、实时掌握每一笔造林资金的流向,透明并监管造林资金动态,有效防范层层分包、非法转包和腐败等风险

……

统计数据显示,雄安新区设立至今已累计造林17万亩,栽植苗木超过1200万株。未来,雄安新区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0%,规划森林面积高达约86万亩。

青苇绿树、洌滟水光、白鹭欢跃红荷间。捉住夏天的尾巴,白洋淀上,北方天然水乡的画面依旧醉人心田。

作为“华北明珠”,白洋淀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地位。两年多来,为了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雄安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收割芦苇、生态补水、“洗脸工程”……

水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之大,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水环境管理科科长周立志用一组数据来说明:共整治“散乱污”企业1.3万家,治理纳污坑塘606个,清理河道淀区垃圾400余万立方米,整治入淀排污口1.1万个……

根据《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淀区将逐步恢复至360平方公里左右,正常水位保持在6.5-7.0米,白洋淀水质逐步恢复到Ⅲ-Ⅳ类,让白洋淀“荷塘苇海、鸟语花香、碧波万顷”美景重现,从而构建“一方城、两轴线、五组团、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万顷波”的起步区空间意象和城淀相望的启动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