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袁婧


在都江堰市档案馆珍藏着一封1949年发出的“快邮代电”。这份电函直接促成了成都军管会成立后的第一个重大决议。这个决议是解放军入川后为人民服务的一项重大举措,被称为“四川解放后的1号文件”。

这份文件与什么有关?

这份电函又写了什么内容?

都江堰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带领我们回到了四川刚刚解放后——

“十万火急:成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副司令员贺、成都军管会主任委员李、及全体同志:都江堰岁修工程是川西平原每年食粮生产的唯一源泉……今年,因军事影响,属于省修工程部份的都江堰闸水工程迄未开工,以致内外两江淘河工程无法兴工,现战事结束,工程时间延误,若不及时加紧抢修,明年内外江水旱之灾立现。特此呼吁,请由军管会责成省修工程部份立时兴工,各县工程然后方可着手,时机迫切,务恳垂念川西数百万生灵,俯允所请为祷。”

1949年12月30日,四川省第一行政公署过渡政府、温江县政府、省参议会、灌县政府等以快邮代电的方式给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成都军管会致函。

按照惯例,都江堰水利工程每年都会进行岁修。1949年12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成都,四川相继解放,成都军管会迅速接管了各个部门,各项工作也逐渐有序开展。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产生了一份重要的文件,它就是《1950年四川民众致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成都军管会关于岁修都江堰的函》,它诞生于1949年12月30日。正是由于它,促成了成都军管会成立后的第一个重大决议:抢修都江堰水利工程。

从这份电函中,可以感受到当时四川民众对抢修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急切呼吁。当时,解放军正在进军西南的途中。地下党川康特委急派马识途带领地下党的同志,星夜赶往西安,向贺龙司令员汇报四川的情况。他说:“都江堰岁修缺乏经费,至今还没有动手。国民政府腐败,溃不成军,不堪一击,但取蜀容易治蜀难,秦汉以来都是以治蜀先治水为良策,建议大军入川后,首在安定民心,而民心所望,莫过于及时岁修都江堰。”

解放军进入四川后,贺龙在广元特意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会上做出一项决议:“等灌县一解放,就立即抢修都江堰。力争在1950年春耕以前完成修整任务。不误农时,以安民心。”同时,又从紧张的军费中划拨出工程经费,并派先头部队先期抵达都江堰,做好抢修准备。

1950年新年的第一天,成都军管会主任李井泉上任后,立刻按贺龙司令员的指示下达命令——抢修都江堰!这就是军管会成立后的第一项重大举措。

1950年1月4日,四川省水利局军事代表王希甫率领工作组,携随成都市军管会拨付的经费到达灌县,领导督办都江堰岁修工程。岁修开工时,贺龙十分重视,又及时增拨经费。

1950年1月16日,红旗飘扬在都江堰,锣鼓声响彻云霄,解放军第六十二军一八四师师长林彬、政委梁文英带领1500名官兵抵达灌县,抢修都江堰。

解放军抢修都江堰的第三天,贺龙司令员给全体指战员写来了热情洋溢的慰问信。他在信中说:“你们这种为人民修堰的精神,犹如你们为人民而战斗的精神一样伟大,这充分表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色!”“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依归的人民解放军,它所创造的奇迹,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的,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这封慰问信极大地鼓舞了官兵的士气。抢修中,解放军面对残余特务匪徒的兴风作浪,一手持枪、一手拿镐,一边勇敢战斗消灭敌人,一边急群众之所急开展生产建设,可以说,他们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同时还是生产队。到1950年3月底,都江堰岁修工程按计划顺利完成。

4月2日上午,按照传统习惯,都江堰举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开水典礼。清流千里的岷江水一路东去,流向广袤的川西平原。围观的群众掌声雷动,欢声不绝。当时,家住灌县的成都老水利知事、曾经主持都江堰大修的官兴文先生,兴奋地跑到工地去观看,不禁由衷感叹:“本届岁修这么快的速度,我活了八十岁,还是头一回看见!”

1994年1月,在都江堰迎来建堰2250年之际,曾经参与抢修都江堰的著名作家马识途先生为了纪念这段不平凡的往事,亲笔隶书题写了《解放军抢修都江堰记》,此碑现存于都江堰景区。历史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书写它的人,正如奔腾的岷江不会忘记那些用汗水与生命捍卫它的解放军官兵。

图片由都江堰市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