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成都平原的水稻陆续进入孕穗期,田里一片绿意盎然。

7月11日,周末,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和林村的稻田里,游客如织,因为这里的景致很不一般。近看,翠绿稻田里,点点金黄、块块姹紫;远眺,“熊猫嬉戏”“庆祝建党100周年”“金温江”等图案、字样跃入眼中,这是用不同颜色的水稻打造出的稻田景观。

和林村的景观稻田

游客们冲着景观稻田而来,这是水稻在满足人类物质生活基本需求后,开始在丰富精神生活领域做出的新贡献。

景观稻田为乡村带来文化创意和无限可能,也凝结着水稻专家的创新科研结晶。

颜值何来?水稻专家多年选育

彩色稻近景

“我之前在网上见到过这块稻田的图,以为是别的植物或染色而成,到了现场才晓得就是水稻,彩色的水稻。”7月12日,成都市民曾女士对记者说。

其实,如今在成都周边,彩色景观稻已不鲜见,但若回溯到6年前,这还真是个稀奇玩意儿。和林村的这块田虽只有10余亩,却是省内最早出现的景观稻田,凝结着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水稻专家多年的科研结晶。

沈超,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也是四川省水稻创新团队的景观栽培岗位专家。2015年,温江区农业农村局委托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打造景观水稻项目,他是项目负责人之一。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水稻专家在试验田边观察景观稻长势

“当时,我们要做的主题很简单,只是一个熊猫头像,但即便这样,材料也远远不够。”沈超介绍说, 以水稻打造大地景观,需要经历图案设计、栽植布局、田间定位、图案栽植和后期田间管理等多个环节,而对于项目团队来讲,当初最“卡脖子”的环节就是种子短缺。

彼时,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留档的紫叶稻和浅黄叶稻种子总共不足500粒。为此,沈超团队寻遍省内外,几经辗转凑到1斤种子。最终,成功将熊猫图案“画”在了和林村稻田里,占地约两亩。项目虽成功试水,但问题也很快暴露。沈超说,究其原因在于所用的彩叶稻并不稳定,“色调不均、植株过高、在灌浆中后期常发生倒伏,不仅影响田间呈现效果,更让产量无从谈起。”正因如此,沈超和其团队开始了漫漫选育之路。

硬核筛选,栽植出“姹紫嫣红”

所谓景观稻,指的是株型、叶型、穗型、色泽等具有观赏价值的专用水稻。作为一个概念,景观稻或许近些年才被提及,但作为一种稻种资源,其早已存在

“我国是水稻的起源地之一,野生稻资源丰富。在野生稻被驯化为栽培稻的过程中,受环境气候的影响,不断分化、演变,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水稻类型,其中就包括彩色稻。只是水稻作为主粮,在选育和推广过程中,人们主要关注的是其产量和品质。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水稻的观赏价值才渐渐被提及。”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水稻室主任张帆介绍说,“从国际上看,日本在景观稻的研究和应用上起步较早;国内,则是东北等地率先出现稻田创意景观。”介绍说。

要让景观稻相比于原始的彩叶稻更加“青出于蓝”,关键环节在于品种的选育

在温江区万春镇高山村,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水稻室有一块特殊试验田,里面栽植的水稻可谓“姹紫嫣红”,这是景观稻新材料选育基地。

站在田坎边,记者发现一片紫叶稻材料田中,出现了参差不齐的黄色,原来是紫叶稻分离出黄色稻。“这种表型不稳定的,我们就会淘汰。”沈超说,他们有“硬核”的筛选标准:色泽均匀、植株矮健、剑叶直立、抗倒伏能力强等,通常情况下,我们选育6代即可达到稳定。从2015年到2018年,通过南繁北育,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培育出了相对稳定的紫叶稻和黄叶稻。在此基础上,通过继续改良研究,目前他们已筛选出了10余个不同叶色的品系和高代材料,为后续丰富田野风光,储备了材料资源。

俯瞰景观稻田

规范栽培,充分挖掘经济效益

当前在保障粮食安全大背景下,我们对于景观稻的技术攻关,同样也要将产量考量其中。”沈超说,水稻的产量多少与光合作用息息相关,所以高产稻都为绿叶稻。相比之下,由于彩叶稻的叶片颜色多样,其光合作用能力大小不一。通常而言,好一点的紫叶稻、黄叶稻产量可达生产上杂交稻的60%左右,但白叶稻产量不到高产稻的10%。

据了解,除成都周边外,目前四川的稻田景观主要分布在部分农业园区、种植基地和一些乡村旅游盛地,由于景观稻自身产量不高、稻田景观核心区以人工栽植为主,其成本较常规大田水稻生产偏高,但景观稻助力休闲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可见的。因此,在宜因地制宜推广中,应充分挖掘其观赏价值和生产潜力,这就需配套良好的栽培技术。

目前,由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申报的稻田大地景观生态安全栽培关键技术已成功入选2020年-2021年我省农业主推技术。“我们这项技术,就是立足于前期稻田大地景观栽培的实际情况,规范了栽培管理措施,降低作业成本,从而为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推动农商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张帆说。

坚定落实粮食安全战略,我省在2020年粮食丰收的基础上,明确2021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


只增不减,意味着跳起摸高。2020年,我省粮食产量705.5亿斤,是近20年首次突破700亿斤,2021年,还要再增2.5亿斤,达到708亿斤;种植面积还要再增31.1万亩,达到9500万亩。


如何确保完成这一任务?水稻作为我省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其生产无疑至关重要。


当前,从川南到川北,从成都平原到山丘河谷,水稻生长,先后进入分蘖、抽穗期,这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时期。


秧苗正绿,农人忙碌,这是夏日蜀乡最美的场景,这正是水稻默默凝聚土地能量、孕育无限希望的美好时节。关注粮食安全,记录川稻贡献,正当其时。


为此,四川农村日报特别推出“稻可道,非常稻”主题策划。记者走进田间,走进实验室,多视角,全方位,关注水稻从一粒种子到一碗米饭的全过程,探寻我省科技之“稻”、小康生活之“稻”、乡村振兴之“稻“,讲述水稻生产、育种攻关、产业布局、农旅融合等等这些四川“非常稻”背后的故事。


策划:邓嗣华 周艺 

统筹:张闻亚 左杉

本期执行:刘佳  王爱琳 张远庆

制图:赵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