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8月16日,由四川省作家协会和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阿来《云中记》作品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向宝云出席会议并致辞。作家罗伟章、蒋蓝、卢一萍,评论家苏宁、陈思广、艾莲、白浩等专家学者围绕阿来新作《云中记》展开深入讨论。研讨会由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主持。

据了解,《云中记》是阿来酝酿了十年,专门为“5.12”地震写的一部小说。在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那天,想起那些在灾难中逝去的生命,阿来满含热泪,怀揣着对时间和文字的敬畏,开始了小说的书写。小说讲述了一个在地震后消失的藏族村落云中村,在政府的帮助下整体搬迁到了一处平原。村中的祭师阿巴内心却难以安宁,他总是怀念着那些死去的人,于是他返回村落,用自己的方式焚香起舞,安抚亡灵……

研讨会上,作家、评论家们从思想价值到艺术特色等多个方面发表了对作品的独到见解。评论家苏宁表示,《云中记》是阿来藏区乡村三部曲(《尘埃落定》《机村记事》《云中记》)中最少民间故事、传奇,写得最实的一部。但读时仍能感受到荡击心底的那么一种力,一种气。这是一种神性,拯救苍生的神性力量。这种力量来自阿来生长的故乡,它不是漂浮在高空俯瞰众生的神的性,而是来自这个川西北高原大裂带的底层深处,扎得很深。学者陈思广认为,阿来的长篇力作《云中记》是一部放射出人性温暖的光芒的颂歌,一部以生命、人性与神祗的名义尊重并敬畏生命与魂灵的人性史诗,小说所塑造的主人公祭师阿巴,是当代小说创作中独一无二的人物塑造,令人过目难忘,堪称典型。《云中记》不仅是近年来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也开启了灾难书写的新篇章。对小说神秘性的体会同样触动了评论家李立,他从云中村的创作中,感受到作者阿来是在带领读者发现神秘,探寻未知。他认为阿来把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无闭合的结合起来,这是作者神秘性的关键。

几位作家也从他们的角度表达了对《云中记》的看法。罗伟章认为,在阅读感受上,《云中记》与《尘埃落定》形成遥远而美妙的呼应。小说的辽阔和深刻性在于,它借一场万众关切的地震,书写世道沧桑和文明演进。尽管这是一部立足灾难的小说,全篇却低徊着生命的诗意。它把一个关于灾难的故事,写成一部生命的颂词,是非常独特的文本。卢一萍剖析了小说的象征意义,他认为“云中村”本身有一层最浅显的象征意义——那就是它在地震后重新回到了洪荒时代。阿巴无疑是我们每个人,他让我们思考,当自身成为一个孤独的星球,我们如何面对死与生,生与死。蒋蓝谈到,汶川大地震之后,经过了时光考验、值得时代铭记的文学作品,应有阿来的《云中记》。《云中记》不但是阿来的自我救赎,也是汉语文学对于这一巨大创伤的珍贵书写。阿来借阿巴祭师这样一个人物反思我们的乡村建设,反思文明。

作为本次会议的特邀嘉宾,《云中记》作者阿来也在研讨会上作了发言。

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对研讨会作了总结。他从《云中记》的书写风格中,提出“神性写实主义"概念。他认为,阿来通过祭师阿巴与地震亡灵的对话,深刻表现人与大地、人与鬼魂、人与村庄、人与内心世界的多重关系,描写了灵魂与死亡的独特艺术存在方式,以祭师视角观察和体悟地震灾难给人们带来的情感震憾,云中村的悲痛与最终消失,给人以强烈的存在冲击:顺应自然是人们好好活着的终极选择。阿来小说的创新在于把汉语言文字书写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这就是“透视叙事法"。其文字的透明、语言的透气、情感的透析、细节的透彻、思想的透亮,让人在阅读时有一种悲怆中有温暖、消失中有转化、终结中有晨曦的回味与反思:我们该如铭记那些在灾难中逝去的亡灵,该如何看待震后消失的村庄和曾经拥有的一切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讲,阿来《云中记》表达了人类如何看待灾难的生命方式和美学态度,把灾难书写推向了灵魂寄托和生命哲学的境界。

“愿你面前的道路是笔直的”,这是《云中记》扉页上的寄语,阿来想告诉人们,当你的内心澄澈,灵魂清净,自然会看到那条笔直的道路,那是一条通向自我、完善自我、达成自我救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