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兰楠 袁婧

7月10日,“成渝地区乡村产业协同振兴”高端智库论坛在隆昌市举行。论坛由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区域协同发展智库、乡村振兴研究智库共同主办,中共隆昌市委党校(隆昌行政学校)承办。

参会专家学者们共聚一堂,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背景下乡村振兴的发展状况”“乡村产业协同振兴的战略路径”“人才流失、资金缺乏等突出问题如何解决”等话题,交流经验、问诊把脉,奉上了一场智慧相融、观点碰撞的思想盛宴。

四川省委党校一级巡视员李章忠:


川渝两地乡村振兴迎来新发展机遇期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出台以来,川渝合作正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川渝两地乡村振兴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


一是多重战略叠加。“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持续深入推进,国务院相继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川渝两地区域发展协同性不断增强,资源配置效率全面提高。


二是基础条件优越。川渝两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化一脉,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十分紧密,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市场空间互补性很强。


三是区位优势突出。川渝两地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目前川渝两地以毗邻地区合作为突破,形成重庆与成都“双核”引领、成渝中部崛起、带动沿线沿江沿界农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罗超平:


数字技术有效运用是乡村振兴的技术突破口


无论是产业兴旺、乡村治理还是生态宜居,农业农村多功能、多元价值的发挥都受到难以对接市场,治理系统细碎分割的局限。数字技术的有效运用作为乡村振兴的技术突破口,在推动农业产业链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有效对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纠正信息偏颇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同时,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上,亦能有助于实现乡村治理的“多规合一”,打通乡村治理各主体的数据分割,形成高效、系统、全面的数据系统。


罗超平认为,需要构建“以农户为核心,政府和互联网为农户赋能,电商平台、企业、高校、贷款机构、网络运营商等多方辅助的立体化发展模式”。推进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借鉴生态体系完善乡村农业数字化发展闭环,由政府牵头、电商平台与农户共同对市场进行数字化改造,利用互联网促进农村教育数字化,还要推动数字化法律建设与政策出台同步推进。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黄潇:


“靠云吃饭”以智慧农业推进乡村振兴


智慧农业内涵包含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的智慧农业指智慧农业应用,广义的智慧农业指智慧农业体系,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农业产业智慧化发展以外,智慧农业还将促进农业与更多产业融合并不断创造新型业态模式。川渝地区有着一定的智慧农业发展基础,正努力从“靠天吃饭”到“靠云吃饭”,但川渝地区智慧农业发展也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对此,黄潇建议,针对智慧农业从业人员不足的问题,要加快农村高技能人才培训速度,出台相关政策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针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要普及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在农村建立信息技术培训基地, 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 促进农村互联网建设。


针对设施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问题,要加强智慧农业生产技术引进。根据各农业生态区域内具体的气候、光照等条件, 开发和建设适合当地使用的包括塑料大棚、加温温室、日光温室、工厂化农业等多种形式的设施农业。并对设施农业相应的品种选育、温室栽培技术等进行系统性研究。


此外,针对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问题,要加强智慧农业生产技术引进,平衡各方收益,探索与片区综合地价、土地出让金挂钩的动态补偿机制。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贾晋:


深化城乡改革 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


乡村振兴战略正在谱写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篇章,城乡大变局下的乡村发展出现了新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乡村发展的外生驱动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基础上叠加跨区域开放协同发展。


第二个趋势是,乡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受需求驱动呈现跨城乡、跨区域和跨国别布局。


第三个趋势是,土地资源配置由“乡村集约集聚—城乡指标资本交易—城镇开发利用”转变为“乡村集约集聚—跨区域指标资本交易—综合开发利用“以及“乡村集约集聚—资源资本交易—乡村开发利用”两条路径。


第四个趋势是,集体经济日益成为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


第五个趋势是,数字经济催生乡村技术创新新路径。


贾晋表示,乡村价值的重构需要从更加开放的视野去看待乡村。乡村的发展需要突破乡村、突破城乡、突破区域。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去配置要素资源,在更大的空间去挤占市场,在开放格局下去探索发展新模式。


因此,要实现乡村的对外开放协同,必须要从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建立乡村对外开放协同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架构,构建对外开放协同的内生动力机制,建立跨区域合作的利益分享机制,以及共建共治共享的风险防控机制。

四川省社科院副研究员陈明红:


成渝地区高位推进乡村振兴面临四大挑战


振兴乡村是中国新的历史方位决定的重大使命。成渝地区推进乡村振兴已有重要进展,城乡融合进程持续深化;乡村产业体系稳步升级;乡村空间形态不断优化;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完善。但与高位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和挑战。


一是强化示范带动功能的共享平台建设有待完善,现有各类平台覆盖范围小,产业发展的协同关联不足。


二是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制度体系有待健全,多元产业和业态之间缺乏协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不充分,农村产业融合缺乏有效升级。


三是支持乡村产业升级导向的政策体系有待优化,促进竞争力提升的政策支持导向尚不突出,政策弹性空间有待扩大,绿色发展的政策激励有待强化。


四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突破,城乡要素交换主体不对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难以盘活,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乡村人才外流趋势未得以根本性扭转。


对此,陈明红建议,成渝地区高位推进乡村振兴需要重点突破,加快建设和完善共享服务平台,构建跨区域发展协作机制,促进多元乡村产业深度合作,强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优化支农政策支持导向,适度扩大政策弹性空间,深化乡村体制机制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