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舟

8月14日,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官方微信公众号通报称,监管平台近3天的数据显示,滴滴平台上的不合规网约车辆占比超过82%,美团超过15%。若拒不整改或者整改不到位,交管部门或将根据相关法规,作出暂停发布、下架App或停止互联网服务、6个月内停止联网、停机整顿处置等处罚。通报发出后,滴滴回应表示,已经在持续推进网约车的合规工作。

但是,要真正实现上海有关部门的合规要求,网约车平台却一直“有心无力”。因为根据上海市的规定,网约车必须满足所谓“双本地”的要求,即从事网约车经营的车辆必须是本地牌照,司机必须是本地户籍,同时运营车辆同时还要满足排量、轴距等性能指标要求。

以滴滴为例,按照这个条件,滴滴在上海的41万已激活司机中,只有2.4%左右的司机拥有上海本地户籍,其余的40万均未拥有本地户籍,按照整改要求,这40万的网约车司机均有可能在被清退的范围之内。

这也就意味着,清退不合规车辆和非本地户籍的司机,网约车平台的运力将断崖式下降。显然,这样将网约车平台视作出租车公司的合规管理方式,看似公平合理,其中却存在不少值得商榷和改进的空间。

以网约车为代表的新经济,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创造出了新的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而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自然会对传统经济和管理模式造成冲击。如何通过合理的手段进行管理和规范,成为了社会管理者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上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优化完善市场准入条件,降低企业合规成本”,特别在网约车、旅游民宿等领域,要优化完善准入条件、审批流程和服务,加快平台经济参与者合规化进程。同时要“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避免用老办法管理新业态,不得将本该由政府承担的监管责任转嫁给平台。交通部的新闻发言人也随即表示,要量身定制交通运输新业态监管模式,要进一步优化网约车准入条件,指导督促地方全面评估网约车政策的落实情况。

当下,新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要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就应该打破旧例,用创新思维厘清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责任,缓解如网约车平台这样的新经济主体的“合规焦虑”,为发展留足空间,摘掉不合理的“紧箍咒”,让新经济“轻装上阵”,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