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一南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特殊的区位和特殊的部门功能决定了县域经济在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坚定不移地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实现城乡区域融合协调、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县域经济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枢纽、城镇化均衡发展的战略支点、乡村振兴的动力龙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坚实踏板

产业结构升级是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反过来,县域也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重要的载体,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枢纽。当前,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着产业结构层次低、要素投入效率不高、科技研发能力较弱以及配套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县域经济不仅要和中心大城市形成高低互补、错位发展的垂直分工格局,也要立足自身优势,加快创新步伐,在高端制造等产业的升级换代进程中担当排头兵。

为此,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从而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构建出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支撑起县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县域经济是城镇化均衡发展的战略支点。从成功迈入高收入经济体国家的城镇化道路来看,均衡型城镇化和非均衡型城镇化模式都有成功的例子。对我国来说,日韩等国的非均衡型城镇化模式并非最优选择,欧美国家的均衡型城镇化道路才是实现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一,作为一个有着14亿人口,未来将有近10亿城镇人口的大国,绝无可能向日韩那样,通过将人口集中在少数几个特大城市完成全国城镇化的任务,广大中小城市应发挥更大作用,而县域将成为人口疏解的重要空间。其二,根据农业总劳动日测算,中国当前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仅为1.2亿左右,未来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农业劳动力需求量将更少,因此还有大量的农业人口有待转移,县域必将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就地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其三,当前农民工迁移模式仍然以住户中部分个体外出为主,举家迁移比例较低,这意味着未来的农业转移人口将主要由农民工家属等非劳动力群体组成,县级城市显然比地级以上的大城市更有利于这些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城镇化。

县域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动力龙头。乡村要振兴,关键是要发挥出内生动力,而这一动力的龙头就是县域。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的交汇点,也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最佳桥梁。反过来看,乡村振兴是以县域经济为牵引,带动乡镇村落同城市融合发展,最终实现新型城镇化的一个过程。在县域城镇化力量的推动下,城乡的发展要素更加有机地融合:农业转移人口和返乡农民工将依托县域进行城乡双向流动;城市工商资本将以县域为据点推动乡村产业重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形成、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将主要借助于郊县、特色小镇等空间来实现。

县域经济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坚实踏板。当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农村人口的代际分化。农一代的生命周期是离土、进城、返乡、务农,大多数一代农民工已经到了返乡的年龄,保障其务农的土地权利是关键。农二代的生命周期是离村、进城、择城、留城,农二代在城市定居的最大障碍是城市住房以及相应的一系列公共服务权益,保障其居住权是关键。农三代的生命周期不少是生在城市、长在城市,与市民将不会有差别,但由于其父辈的农民身份,农三代融入城市的最大障碍是在城市接受教育和公平就业,因此保障其教育权是关键。

三代农民工的核心利益能否实现,决定了超过全国人口50%的、曾经的、进行中的和潜在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发展质量,这些人口将构成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中等收入群体。如果这一群体能获得高质量发展,从而使自身的收入水平和对社会的贡献能力不断提升,则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有着决定性意义。三代农民工的核心利益能否实现,对县域城镇化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农村土地政策的落实主要在县域,它直接关系到一代农民工的核心利益;实现农业转移人口住房梦想的主要地区在县域,它直接关系到二代农民工的核心利益;农三代的核心利益是教育和就业,其实现的起点也在县域。建成高质量的县域新型城镇化,将为中国社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坚实的踏板。

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立足区域特色实现错位发展,抓住城乡融合发展这个牛鼻子,释放体制机制改革这个总动力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传统、僵化的发展模式,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追求更加协调的高质量发展,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发展老路子,把开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来源,确保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坚持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谋划发展县域经济,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的实力,确保县域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富民强省的重要支撑力量。此外,我国各地区发展的条件不一样,发展的实际情况也不均衡。因此,要拥有更加宽广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从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禀赋、交通区位和民风民俗等方面入手,将新发展理念同县域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发挥本地区的特色优势,重点培育特色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强弱是与经济特色化的程度直接挂钩的。因此,各地区要形成有特色的地方品牌,让特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坚持立足实际、扬长避短和突出特色的原则,结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板块的实际要求,找准自身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把县域先天的自然禀赋优势转化为后天的发展竞争优势。主动适应新时代国家和地方发展的新变化,顺应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发展的新要求,向深挖掘出县域内独特的发展潜力,实现差异化发展。立足于县域自身比较优势,如自然资源、区位、劳动和交通条件等,培育独具特色的产业,生产和提供有特别使用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紧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聚焦于特定市场,实现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精准对接。通过扩大特色产业集群规模和升级产业价值链等方式来提高县域经济的专业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实现县域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从县域自身的特点看,县城是联接城市和乡村发展的结合点,还是城乡生产要素实现有序流动的载体和枢纽。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最基本的经济单元。当前,我国县域覆盖面积广,人口众多,经济总量达到39.1万亿元,约占全国的41%。可见,县域经济承担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任。因此,强国之基在于强县,只有抓好县域经济这个基本面,统筹好城乡协调发展,才能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基础的支撑力量。要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织密城乡交通网。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同时驱动,优化城乡要素配置,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和新市场。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大量的资本,推动城乡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完善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城乡融合发展的红利。立足资源禀赋,并不断吸引要素聚集,大力发展高品质特色小镇,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存在体制机制的障碍。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改革要动力,靠改革解难题,把改革和发展统一起来。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提供高效、便捷和优质的政务服务,构建“亲”和“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创新招商引资方法,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完善负面清单制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企业运营成本,增强市场参与主体的活力。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金融体制、财政体制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资本和技术支持。坚持人才至上原则,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培养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县域经济发展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合作力度,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广泛聚集国内外的先进生产要素为我所用,拓宽投资、生产和销售的空间,提高自身发展层级,打造县域经济开放发展的新高地。

(作者系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