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雷倢

当大学生与乡村交融,往日平静的村庄变得热闹不凡。这个夏天,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活跃在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先锋村。7月中旬到8月初,10名来自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学生志愿者进村入户,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作。

先锋村、战旗村、青杠树村……郫都区的33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里,都有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自2018年以来,郫都区19所驻区高校与33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结对共建,深化“高校+支部+农户”志愿服务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鲜活的力量。

学生献智  打响乡村品牌

8月13日,在先锋村小学的一间教室里,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大二学生杨丽君正一组辅导孩子们写暑假作业。她说:“虽然,志愿服务在一周前就已结束,但对先锋村已经有了感情,有空就想回来再做些服务。”

杨丽君是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暑期社会实践队先锋村乡村振兴服务小分队的领队。她介绍说,今年暑期,小分队在先锋村被分为了绘画组、环保组、家教组。

这并不是个案。郫都区域内有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19所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超过25万名。2018年,郫都区文明办联合郫都区相关部门,以“村(村民)需要什么、高校能提供什么”为指引,组织郫都区内5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深入结对共建联系村,开展入户交流、问卷调查,共收集农产品生产与营销、村庄设计与美化、关爱未成年人等9类400余条需求,形成了《建设乡村十八坊的工作建议》等调研报告40余篇。

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同年6月,各项活动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生与战旗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提炼总结家风家训100余条,开展垃圾分类、绿色出行、节约能源等生态文明活动。西南交通大学帮扶土地村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四川传媒学院充分利用专业优势,为先锋村提升旅游形象。

回忆起学生们在村里录制节目的场景,先锋村党总支书记任健仍然激动:“今年初,在成都宽窄巷子陈彼得老先生的一首《我和我的祖国》火遍全国,看了之后,我就很兴奋,我就在想如何利用年轻人喜欢的快闪来一场先锋村的营销,更大层面推动我们的农夫记忆旅游品牌。”

在结对高校四川传媒学院师生的帮助下,先锋村出动村民演员上演的快闪《在希望的田野上》出炉,里面既有村民原滋原味的演出,更有十分吸睛耕牛犁地、农民插秧等乡土元素,短短48小时,就达到了100多万的点击量。

在任健看来这不仅是一次推广活动:“在大学生们的帮助下,村里更多年轻人学会了拍摄视频,学会了用新媒体的方式来宣传‘农夫记忆’品牌。”

乡村振兴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舞台

大学生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鲜活的力量,乡村振兴的实践又赋予大学生知识,双方互相琢磨,共同成长提升。

“其实,来村里以后,我在服务中学习,用好村里有限的资源实现强劲的发展时,我学习到很多东西、受到的触动也很大。”杨丽君说,让她难忘的不只有平日里的实践,还有与村民们同吃同住的经历。

在先锋村党总支书记任健看来,大学生的到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乡村振兴离不开知识,村民们也渴求知识,当听说村里要来大学生时,村民们感到既新奇又开心。”

任健介绍,在乡村振兴上,村里需要一批懂专业知识的能人,但往往又很少有人愿意来到乡村:“这也让让学生们有了机会了解乡村,让他们愿意在毕业后,回到这里,为乡村振兴献出一己之力。”

在离开时,杨丽君给任健发了一条微信:“如果村里还需要画手绘墙,我们开学后可以组织更专业的团队过来。”

“郫都区乡村振兴推动的很快,不仅乡村经济发展快,乡村面貌变化快,包括农村建设用地入市等各项改革也走在全国前列,这些都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可多得的学习平台。”成都纺织专科学校老师钟丽平介绍,近年来每次学校进行志愿者报名时,“经常都是有几百人报名,名额常常不够用,并且现在参加活动的学生中硕士、博士的占比越来越高,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为深入推进结对共建,郫都区建立起一系列相关制度措施:在顶层设计上,组织志愿服务联合会调研区内高校院系特长,志愿服务队伍特点,建立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资源库;建立高校结对共建微信工作群,围绕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区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工作例会议定事项及时发布工作需求、工作内容,指导村(社区)、高校及时了解工作重点、策划开展共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