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舟

具有经济效益、适生能力强的核桃,成为四川贫困地区主打农产品之一,也让四川的核桃种植面积和产量接近翻倍,连续三年稳居全国核桃“亚军”。核桃扶贫初见成效,但随着更多的核桃树进入挂果期,不少农户却喜忧参半,喜的是丰收在即,忧的是价格下跌,效益不如预期。 

量升价跌,是市场的必然,早在核桃树种植推广初期,各方已有预判。但对于一些自然条件不好的深度贫困地区,要找到更合适的脱贫产品,其实并不容易。不仅是核桃,四川还有猕猴桃、车厘子、花椒等农产品,都面临相似的问题。  

所以,质疑核桃、花椒、车厘子种植时的“一窝蜂”,或简单地说延长产业链,做好深加工,都是不够的,对于即将形成的一项大宗农产品,我们应该有一整套的“打法”。  

以核桃为例。目前,核桃产业仍以出售干果和初加工产品为主,产业链较短,附加值低。而价格最高的鲜果却又因为产品运输、冷链等环节的限制,存在市场半径短、市场覆盖有限等不足。怎么“打”?  

首先,对价格最高的鲜果,核心应该是如何保鲜。从“鲜”字出发,包含了保鲜技术、保鲜设备,甚至果树环节的技术:如何错峰上市?有了保鲜技术,鲜果的销售时间和销售半径都会有效地延长和拓展。总而言之,就要靠技术实现农产品品质升级,提升竞争力,善于利用运输、冷链和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成果,扩大农产品的覆盖范围,扩大市场半径,让生鲜农产品不限于本地消费,让高质量的农产品“走出去”,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其二,从产业链上,核桃不光可以简单地卖果子,还可以用来制作核桃乳、核桃油、核桃糖、核桃酒等,还有药用价值,值得认真开发、挖掘,培育知名品牌。小小核桃能够活出“百样人生”,花椒、猕猴桃等其他扶贫农产品也当如此,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挖掘潜藏着的巨大价值,成为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重要的原材料。  

其三,更重要的是培育需求。对于一种新鲜产品,要让消费者接受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比如牛油果这样的舶来品,经历多年的市场培育之后,才终于获得国内消费者的承认,橄榄油也是如此。因此,要实现农产品的巨大消费市场,释放扶贫农产品更大的能量与潜力,就需要把握消费升级的趋势,让专业人才和机构,通过可视化、体验式以及其他创新的方式,精确培育市场需求。应该说,这是我们做得不足的地方。  

要让诸如核桃这样的农业扶贫项目真正实现扶贫成效,需要技术、产业以及市场多方发力。让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产品加工、物流运输再到餐饮消费都有用武之地。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市场规律告诉我们,农业竞争的制胜法宝已不再取决于规模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对新技术的灵活应用、产业趋势的深刻把握和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只有如此,才能让更多扶贫产品“量质齐升”,“俏”起来,帮助群众拔穷根、开富路,成为脱贫致富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