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李婷 摄影报道

“我要去寻找2036,话务员2036……”8月12日下午,大型话剧《记忆密码》在成都进行首次对外的带妆彩排,演员们穿着蓝色工服,带观众们走进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故事。

话剧《记忆密码》是四川人艺今年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点剧目,由国家一级编剧、四川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亭担任编剧,著名导演艺术家,戏剧教育家黄定山担任导演,四川人艺团队历时三年打造而成。

三代人的精神传承,铸就国家记忆里的“正青春”

话剧《记忆密码》以“钒钛之城”攀枝花为故事坐标,讲述了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三代“钢铁人”。他们来自天南海北,把“艰苦奋斗”视为信仰与目标,用青春热血,无声地纪念着那段烙在共和国记忆的一段辉煌——三线建设。他们的奋斗浇筑了这座城市,感动之余也有许多遗憾与辛酸消融在整整一代人的记忆里。“作为国有院团,我们有责任用话剧艺术,讲好这个史诗级的四川故事,留存这段国家记忆。”四川人艺总经理罗鸿亮说。

上世纪60年代,在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国家做出了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一一“三线建设”,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四川攀枝花是三线建设的“重镇”之一。

“钢铁丛林”里的柔软情书,引现场观众落泪

在2个小时的话剧里,《记忆密码》并没有讲述一个类似于“报告文学”的宏大故事,反而有不少情节十分“催泪”,引现场观众忍不住低声抽泣。在轰轰烈烈的时代大背景下,两位老一辈主人公的相爱相守的柔软感情,既宁静又温暖,在救赎与反思中充满了遗憾。

“话剧着眼于时代洪流里每个小人物的个人命运、人生选择、个人尊严,这一代代钢铁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执着,救赎与反思,深深地打动着我。”李亭说道,今天她看到导演和舞台团队“二度创作”后的话剧作品,也忍不住落泪。这些感情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她先后前往攀枝花三次采风的结果,里面不少主人公都有真实原型。

《记忆密码》由周丹林担任舞美设计,刘党庆担任作曲、音效设计,刘建中担任灯光设计,沈龙担任服装、造型设计,杨兵担任道具设计。演员曹建、李东昌、姚东伯、黄梁宇、邓滢、骆畅、张婕、孙洪、范艳(按角色出场顺序)等担任主要角色。而导演黄定山因为家在湖南,从小就听大人提起过“三线建设”,“对这个题材有感情,所以听说有这个项目就一口答应了下来,大家都在用心、用情地做这部话剧,希望这种情感能传递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