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徐中成 程文雯


8月7日,记者再次来到九寨沟,经历了地震重创的九寨沟景区,依然是美到窒息的童话天堂。图为诺日朗瀑布再现“雄伟壮观的瀑布”。 何海洋 摄

8月6日,九寨沟县一个叫新二拐的地方,因地震垮塌裸露的山体已栽上柏树,一层一层,生机勃勃。49岁的雷七斤正和10来个白河乡太平村的村民一起,加紧给这些树木铺草垫,“这相当于给树和草种盖床被子,起到保湿作用,存活率就高了。”

此前,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指导恢复重建的纲领性文件——《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的决定》。在五大重建任务中,将“科学推进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放在首要位置。

震损林地的清理和植被恢复,就是九寨沟灾后重建生态环境修复保护的先导工作。“目前,全县已完成保护区外震损林地植被恢复1.84万亩,修复珍稀动物栖息地1.85万亩。”九寨沟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张量说。

159个工程造林地块栽上耐旱易活树种

雷七斤所参与的震损林地植被恢复,是当地一处工程造林点,面积有192.7亩。由于区域山体位置偏远陡峭,高约两三百米,局部坡面角度达50°,被视为九寨沟县震损林地植被恢复项目中治理面积最大、施工难度最高的一个治理点。

“治理分了四个步骤来实施。”项目现场代表欧平贵告诉记者,先是人工一点点清理震损林倒掉的树木和危石,再用铅丝笼装石块砌成挡墙,用土石袋装泥土码成阶梯,每隔3米左右,就做一层。然后运来有肥力的土壤和耐旱易活的本地树种、草籽,进行栽种撒播。最后就是浇水灌溉和铺草垫,提高林草植被存活率。

在治理现场,记者发现今年4月撒播的草籽已长出嫩嫩的新芽,绿意盎然。

受“8·8”九寨沟地震影响,九寨沟县直接受损的震损林地面积达27.32万亩,在九寨沟县城到景区的路上,这些垮塌裸露的山体,远远望去像道道刺眼的“伤疤”。

因此,去年1月,九寨沟率先启动震损林地清理。同时,对受损林地进行摸底调查,编制修复方案,采取人工治理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优先启动震损林地植被恢复项目。

治理中,九寨沟还积极发动受灾村民和贫困户参与植被恢复项目。目前,景区外划分的159个工程造林地块均已种上岷江柏、连香树、花楸、云杉、疏花槭等树苗。

黄土梁大熊猫走廊带种上30万株箭竹

在九寨沟县黄土梁片区,栽种的箭竹已长出新枝,特别醒目。项目施工方负责人刘斌说,这说明黄土梁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修复取得初步成效。

黄土梁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位于九寨沟县勿角自然保护区内,连接王朗自然保护区,是秦岭与岷山山系大熊猫种群遗传交流及其栖息地连通的关键节点,但受“8·8”九寨沟地震影响,这条走廊带林地受损,加剧了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程度,降低了栖息地质量。

灾后重建中,相关部门专门编制了项目修复方案:采取大熊猫主食竹抚育复壮、补植补造、林下栽竹等措施,修复黄土梁、施家堡—小河、黄土梁—王坝楚等3条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共修复面积5万亩。其中,九寨沟黄土梁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补栽大熊猫主食竹、修复栖息地2万亩。

去年8月,刘斌带人在勿角乡蒲南村菜家沟尝试栽种了40多亩箭竹。结果发现,采用栽种一窝箭竹用2公斤牛羊粪的方法,种植的箭竹成活率达85%以上。今年3月24日,项目施工方推广使用此方法,目前已栽种了30万株箭竹、0.8万株连香树和1.7万株白桦树。

刘斌说,项目建设完后,还要通过连续3年的抚育和管护,确保受损植被真正恢复,有效改善大熊猫的栖息和迁移环境。

此外,勿角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保护研究园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下一步,这里将开展大熊猫公众展示、野外驯化及科普教育等项目。

灾后恢复重建步伐一刻不曾停歇

1 生态修复保护

优先启动实施13个生态环境修复保护重建项目。目前,全县已完成保护区外震损林地植被恢复1.84万亩,修复珍稀动物栖息地1.85万亩,生态环境总体质量基本达到震前水平


2 防灾减灾能力

把地灾防治作为“生命工程”,14个地灾防治项目完工7个,采用INSAR遥感监测技术调查地灾隐患,使用自动化监测设备实时监测隐患点


3 基础设施和城乡住房

漳扎小学、第二人民医院等32个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类民俗项目基本完工,并陆续投入使用。全面完成1.76万户城乡住房维修加固和138户城乡住房恢复重建


4 全域旅游

加快建设总投资75亿元的熊猫谷、甘海子等景区项目,积极培育体验旅游、康养旅游业态,加快形成全域旅游格局

切片点击

搬新家住新城 好日子在后头

九寨沟漳扎镇小学重建工作基本完成,预计将在9月份新学期投入使用。 何海洋 摄

川报观察记者 程文雯 徐中成

8月6日,明媚的阳光洒向九寨沟县漳扎镇漳扎村。党群服务中心前的篮球场上,孩子们正挥汗如雨。篮球场斜前方,就是村民尤中介的新家。“来来来,楼上坐。”他热情地领着记者走进屋内。

“8·8”九寨沟地震后,九寨沟县共需完成17640户城乡住房维修加固和138户城乡住房恢复重建,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位于震中的漳扎镇。短短两年,九寨沟就全面完成了城乡住房维修加固和恢复重建工作,同时完成2685户藏区新居建设和危房改造项目,让像尤中介这样的受灾群众,住上安全稳固的好房子。

建新房 要让藏家乐比震前更红火

一楼是一处约128平方米的开阔空间;二楼分为四间房,配有干净整洁的卫生间;三楼是一间宽敞的藏式客厅,两间卧室和一间装修现代化的厨房。打开厨房水龙头,洁净的自来水哗哗流出。

尤中介对新房很满意,“政府给我们规划了好几套户型让我们自己选,现在这个房子里面都是钢筋水泥搭的框架,比以前的稳当多了。”

为减轻受灾群众的经济负担,九寨沟县出台《“8·8”九寨沟地震受损房屋修复加固补助政策》,按轻微损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三个档次,分别给予3000元、5000元、8000元房屋修复加固补助。对需要重建的受灾户,按照收入、人口等家庭情况给予最低3.5万元、最高6万元的重建补助。此外,农村信用社还按照“五户联保”的模式为受灾群众提供建房贷款。无须抵押,由5个农户之间互相连带担保,责任5户共担。“我家拿到4万元补贴,利息政府给补贴,也能省下好几万元。”尤中介说。

从下到上参观了一圈,三层楼的新房子,只有三楼家具齐全,一楼二楼为啥还空着?“我们打算在一楼开个藏餐厅,二楼用来接待住宿。”尤中介对记者解释。

和漳扎镇的不少村民一样,震前,尤中介利用自家的老房子开藏家乐,一年能挣10多万元。这次重建,他也想趁此让家里的藏家乐也提档升级。“现在镇上路也好了,环境也更漂亮,新房子里直接通上水电气,将来游客肯定多。”

筑新城 建设一个更美丽的漳扎

宽敞的院落里,专门辟出一块空地,种上玉米、西红柿、青菜。走进村民小出塔的新家,绿意盎然的微田园配上藏红色的房屋外墙,有一股浓浓的藏家风味。

灾后重建中,九寨沟县结合新型城镇化、幸福美丽乡村建设、藏区新居建设、避险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农房危房改造等项目,大力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建设模式,群众不仅住上了新房子,房屋周围的生活环境也获得改善。

这样的好景致还将扩大到整个漳扎镇。根据规划,当地将沿川九路,在漳扎镇栽种四季植被,打造出一条四季皆宜的风景廊道。同时,一条长5980米的绿道正在建设当中,从547电台一直延伸到九鑫山庄,沿途设立3个自行车租赁点,实现人车分流的同时,也串起镇上所有的高端酒店。“以前这些酒店都被围墙围起来,有了这条绿道,它们就成了镇上整体景观和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九寨沟县住建局工作人员韩怡然说。

记者获悉,漳扎镇未来还将按照九环线走向划定道路两边重点风貌打造区域,对非重点风貌打造区,当地也会在每村选取一栋民居作为样板房,鼓励其他群众对照样板房自行改造,政府予以适当补贴。通过控制建筑及群体风貌的特征,引导差异化发展,使建筑风貌呈现出焕然一新的民族风采,同时兼具相应国际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