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罗之飏 发自江苏张家港


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

善于跳出县域找资源的张家港,最近把目光放得更远、触角“挖”得更深。冲破边界桎梏,张家港人才、产业招引的脚步走到了上海,甚至远到柏林、东京;增强产业筋骨,张家港不仅有“敢投入”的魄力,更有“强服务”的拼劲。


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提出,县域经济不是“县级经济”“县内经济”,不能囿于县域行政边界,搞成了“孤岛经济”。跳出行政区域后,张家港集聚资源的能力是如何发生“质变”的?8月1日至8月3日,川报观察调研采访组来到江苏省张家港市,一探究竟。

张家港市。 张家港市委宣传部供图

样本观察

8月2日,临近下班时间,张家港清研再制造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郑郧就忙着收拾行李,准备回上海的家度周末。他说,过去从上海到张家港搞技术的,都是趁周末来的“星期天工程师”,现在他正好相反:工作日在张家港,周末在上海。

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提出,县域经济不是“县级经济”“县内经济”,不能囿于县域行政边界,搞成了“孤岛经济”。从兼职变全职,张家港跳出行政区域集聚资源的意识没变,但集聚资源的能力发生了“质变”,这里面蕴藏了什么门道?又能给四川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启示?8月1日至8月3日,本报调研采访组在这里一探究竟。

去哪里找资源?产业需求做导向,实干中提升专业素养

8月2日下午4点40分,采访结束,郑郧提醒办公室负责人锁好会议室门,随后便径直走向车库,“开车到上海,不堵车一个半小时,堵车也就两小时。”

在张家港,得益于当地围绕人才资源持之以恒地“挖人”,像郑郧这样的外来人才越来越多。

记者在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采访时了解到,当地的产业招引触角已伸到了东京和柏林。在张家港保税区国际汽车城一家专做奔驰改装车的公司,记者甚至遇到一群外国工程师,专门“按需”定期飞过来提供技术指导。

为什么跑这么远?产业链需求导向是答案之一。记者在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采访获悉,当地仅汽车配件厂就有300多家,其中不乏日本、德国等全球知名企业,产品从底盘、悬挂到转向、变速、电子系统等一应俱全,由此也吸引来不少高端人才。

“要搞清楚去哪儿找资源,另一个关键在于负责招引的人要有专业素养。”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党政办主任黄明认为,张家港上自领导干部、下至“办公室的小秘书”,对基本经济规律,对一个产业的自身特点、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都掌握得清清楚楚。在黄明看来,张家港干部的专业素养,源自两方面:在当地长期发展过程中学来;在干事创业氛围影响下潜移默化形成。“我们把更多精力用在解决发展实际问题上。”黄明说。

凭什么拿资源?政府全过程扶持,让“来者”无后顾之忧

“1年12万元。”在采访中,郑郧向记者坦言,这是他获评张家港“港城英才”得到的待遇。比起之前在外地汽车公司任职时是“少多了”,“但我不图这个。”

那图什么?郑郧告诉记者,从2011年至今,张家港已在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陆续投入15亿元,引来的是4家发动机再制造核心企业,目前从账面上算,政府目前仍未“盈利”,但这种“敢真金白银投入”的态度打动了他。

“拿钱”换资源,在地方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并不鲜见,但张家港的做法不一样。南京理工大学张家港工程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索晓峰告诉记者,当地一开始只会给基本的启动资金,“甚至只会报销差旅费”,但如果真正干事了,技术成果转化得越来越好,补贴资金就会越来越多,“牢牢地把投入和产出黏在一起,保证资金高效使用。”

而且,张家港用来“换”资源的也不只是钱。索晓峰介绍,研究团队在张家港做技术研发,个人从住房到孩子上学,产品从孵化、加速到试生产,“政府全过程扶持,没有后顾之忧。”

敢投入,而且投得高效,张家港政府一开始就表明了“放水养鱼”的态度。黄明告诉记者,当地土地拆迁成本约300万元/亩,卖作商业用地可换来4倍收益,用作工业用地的话,最多回本甚至亏钱,“顶级项目甚至白送。”

怎么用资源?关注企业需求,在其关键环节上“扶一把”

在南京理工大学张家港工程技术研究院采访时,记者发现该院4位“领军人才”的注册企业有一个共性:他们都是第一大股东,索晓峰对此分析道:“没有主导权,不会尽全力。”

当地政府则将“主导权”重点放在了引导产业布局上。

黄明告诉记者,该开发区在发展芯片制造、绿色能源、智能制造三大新兴产业时,均设计了“初中高”三个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也设计了“初中高”三个步骤,“这样有针对性地招引企业和人才,来了都有用武之地。”

张家港市商务局副局长黄炜说,当地不仅会深度融入项目落地前的谈判,“还会把至少一半的精力用在服务项目落地上。”当地不仅设计了完整的政策供给体系,还会将项目的服务“落实到人,明确到时间”。

少一些“指手画脚”,多一些“服务意识”,这样对待资源的态度在张家港很常见。张家港保税港区管委会物流贸易局副局长任琰告诉记者,为了帮助化工等传统企业快速适应互联网交易,当地正力抓平台经济,在传统企业转型的关键环节给企业创造舞台。

采访中,任琰多次强调他们“很拼”。她说,政府一定要经常和企业、和市场去“碰撞”,抓住企业成长的关键环节去重点着力。

专家连“县”

走出“孤岛经济”区县可从三个维度“找方向”

川报观察记者 熊筱伟 发自江苏张家港

县域经济要主动融入内外经济大循环,具体该怎么干?四川县区又可以向张家港、向沿海地区学些什么?8月4日,记者就此采访了江苏省区域发展研究会会长张颢瀚、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区域研究所所长王建平。

如何“找方向”

除了“配套”,还有“分流”“补充”

记者:此前我们也走访了四川一些县区,发现大家都认同不能把县域经济搞成“孤岛经济”。但要走出“孤岛”,方向在哪儿?一些地方也有困惑。

张颢瀚:发展县域经济,一个常说的话是“因地制宜”。像江苏这样的省份,平原和山区发展差距就很大。四川自然地理条件更复杂,差异也会更大。所以找方向前,先要对县情进行认识,再设法扬长避短,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记者:有观点认为,对于区县来说,“找到自己的位置”就等同于“融入区域产业链条分工”。但我们在张家港看到,它并不是以为区域中心城市配套为主。区县该怎样找准自己的位置呢?

王建平:区县融入区域产业链条分工,为区域中心城市做好产业协作配套,在某些环节上形成分工合作。这是思考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常见方向。

但这并不是唯一方向。从包括张家港在内的沿海地区实践来看,区县负责人至少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思考:除了“配套”,还有“分流”“补充”。“分流”是指区域中心城市和周边区县会存在发展的阶段性差距,这个势能差距,自然就会导致一些产业布局的分流。要不要承接、该怎么承接,需要区县研究。至于“补充”,是说区域中心城市不好涉足、但又有需求的领域,例如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县域也可以做,这里面也有巨大发展空间。

怎么“融进去”

既要交通成网,更要转变观念

记者:主动融入内外经济大循环,明确方向是第一步。具体要“融进去”,有哪些建议?

张颢瀚:首先要考虑的是交通。交通条件决定了经济生产的成本和效率,而这两点是小到企业大到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为什么苏南县级市发展这么快?首先是交通好。当地一个说法是“外资不过长江”,因为跨江大桥毕竟有限,交通相对不方便。

对西部省份而言,不少县(市区)通了高速公路,交通条件不能说不好。但很多时候这些道路是“点对点”的,还没有形成网络。尽快建立起适应需要的现代交通体系,是下一步着力的重点。

王建平: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是,现在不少区域中心城市都提出要发挥带动作用,甚至和县区签订了一些协议。但怎么把这些设想落地?还需要多方集思广益。首先,要明确一点——不要搞成“扶贫式”带动,搞成区域中心城市单向的、奉献式的输出。而要思考如何让县域主动去用好这些地区的平台和资源,在市场机制下实现互利。

其次,是营商环境的打造。县域要充分调动民营经济的积极性,不要把太多优质资源攥在政府平台公司手上。

记者:在融入过程中,县域经济常常遇到的问题是同质化。毕竟周围县区资源相近、方向类似。如何避免?

王建平:首先要厘清一个概念,产业相同不等于同质化,也有可能是良性分工,形成集聚优势。产品相同才是需要扭转的同质化问题。

这需要打破区域和部门冲突。这不仅需要上一级的统筹和协调,对区县负责人来说也要转变观念。在四川我们能看到不少案例,例如有些区域周边几个县都在发展甜樱桃、旅游项目,但都是各做各的,没有想过整体打造。这需要区县自己主动改变,在区域市场的共建上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切片点击

“花小钱办大事”一张机票激励创新

川报观察记者 熊筱伟 发自江苏张家港

8月2日,谈起张家港,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张庆聊到一件“小事”:当地最近出台了一个新政策,企业找高校科研人员搞科研攻关,政府部门会承担一部分前期费用,“报销机票、差旅费等,让双方充分沟通了解,学校和企业谈成的合作一下就多了。”

这吸引了本报调研采访组的兴趣。长期以来,我省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报销一两张机票,就能激励企业投入研发?

“很多时候,企业不是‘不愿意’,而是‘不敢’创新。”张家港市相关负责人认为,企业家担心的是,研究人员有没有能力、能不能按要求做出来。

为此当地推出了“产学研预研资金”,以项目形式由企业家和科研人员共同申请。第一笔钱就直接打给高校,“作为(高校)老师前期调研的差旅费。”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会撰写出一份相对完善的方案,由政府组织专家评审,“项目究竟能不能做,评审专家可以帮着‘把脉’。”评审后企业家若愿研发并真正拿出资金投入,政府会给出第二笔支持经费。

“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两个:一是通过支持前期准备、专家评审等环节,让企业家‘心里有底’;二是激励企业真正投入研发,避免骗取支持资金。”该负责人表示,这项政策刚推出不久,目前报名踊跃。

南京理工大学张家港工程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索晓峰提到另一个好处——对县级政府而言,这类支持可谓“花小钱办大事”。根据当地政策,在前期阶段,“产学研预研资金”按投入资金的20%且总额不超过10万元预拨资金;后期阶段,根据评审情况按企业投入资金的10%至20%进行资助,原则上不超过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