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刘志杰

当前正值成都第二轮新冠疫苗大规模接种期,很多服务点在硬件服务配套上已经足够改善。但笔者注意到,还有些“软件”服务,尤其是信息服务还要更细致。

记者探访本轮接种时,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说,“5月大家常常问的是‘这疫苗能不能打’,现在问得更多的是‘我能不能打’”。从“疫苗能不能打”到“我能不能打”,群众对疫苗的态度更科学,就是因为掌握了越来越多的信息。

然而涉及疫苗的信息千千万,还有很多问题群众并不那么清楚:我没吃早饭能不能打疫苗?打完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我打了第一针,第二针时间从哪里算起?……笔者的一个朋友,就曾因为算错了第二针时间,而白去排了一次队。

消灭信息不对称,同样有接种点有所创新。在锦江区书院街道临时接种点,每两步就设置大大小小的“温馨提示”,甚至在接种区,细节到“面向门口坐”“打左手”的提示都标注得明明白白。此外,还有接种在打完之后,还会拉群建群,及时通知提醒打后注意事项和第二针接种时间……在第二轮大规模接种期,传递接种信息,除了依赖各类宣传标语,更要设身处地提供信息服务,把群众注意或者没注意到的问号“拉直”,为了群众体验,也是为了接种更科学、更安全。

(锦江区书院街道临时接种点的贴心标识。魏冯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