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洋 川报观察记者 王代强 祖明远 曾实

敢想敢做 善作善为

一路走一路看,令人感触最深的是当地敢想敢做、善作善为的奋斗精神。“敢”是动力。用“麻掉舌头”的藤椒来研发化妆品,在一次次“拉锯战”中坚持发展黄花产业,在偏居四川西南角的小城发展需要大量客流支撑的康养产业……无不需要创新的勇气、坚守的信心。


“善”更是前提。勇气和信心的诞生,离不开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完善的科学规划。没有科研论据的支撑,三台对藤椒的研发很难打破“调味品”的思维壁垒;没有对物产地理气候的深入分析,渠县对黄花产业的扶持可能只是浅尝辄止;没有对区域资源优势的充分把握,米易也无法准确打中康养产业“痛点”,快速形成区域竞争力。


不过,在当地政府的“想”与“为”之外,优势的转化创新还面临着一重考验:当地能否凝聚发展共识,在企业和群众中形成合力,让实验室中的成果走向市场,让产业发展的成效惠及更多人?


我们期待更多惊喜在各个县域中诞生。

米易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织”出康养新业态。去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图为俯瞰米易县城。 严白鲜 摄

样本观察

7月31日是三台县藤椒集中采收的最后一天。在三台县芦溪镇五柏村的藤椒种植基地,村民们正收拾着余数不多的藤椒。这里产出的部分藤椒,将流向一个特殊的地方——实验室,并在研究人员手中诞生为全新的产品。

在四川各县(市、区),这样围绕产业优势、发展优势进行的资源转化正蓬勃进行。

近日,记者走访了绵阳市三台县、达州市渠县、攀枝花市米易县等3个农产品主产区,试图解开当地优势转化、发展的“密码”。

无中生有 借力科研,藤椒里“吃”出化妆品

7月31日,记者在三台县藤椒实验室里看到,几名工作人员正操作设备提取藤椒精油,用于生产化妆品。“产品即将进入中试阶段,2年内有望上市!”工作人员说。

将麻到“掉舌头”的藤椒作为原料生产化妆品,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三台县借科研之力,促进新产业发展的务实之举。

“2017年,三台县积极推广藤椒产业,计划发展到30万亩。”三台县农业技术专家谢剑新说。但大部分藤椒加工为花椒油等调味品后,几乎占藤椒果实一半重量的藤椒籽,只能在脱壳后还田。

为提升产业附加值,四川梓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组织了20人的研发团队,重点研究化妆品。“主要成分是藤椒精油,还有许多有益成分。”该公司副总经理王洁拧开藤椒保湿霜,没有预想中的麻味,而是一股清新味道。

此外,研究发现,藤椒籽富含黑色素,抗氧化能力强;藤椒皮富含黄酮,利于治疗心血管疾病;藤椒含特种蛋白,可用于治疗哮喘病……“我们正在研究如何将其提取出来,做成大健康产品。”王洁说。

新的研究成果,为三台县藤椒产业推开了一扇“窗”。“目前,三台县正组织7家加工企业,与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6所高校合作,共同申请相关科研课题,成果直接在当地转化应用。”谢剑新说。

有中创优 对症下药,“小黄花”开成大品牌

7月29日凌晨4点过,达州市渠县望江乡武坪村村民邱坤凤早早起床,开始了一天的黄花采摘。他家种了2.5亩黄花,年产1万多斤,收入16000多元。在渠县,黄花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年产值8亿元,是著名的“中国黄花之乡”。

“渠县黄花的崛起,经历了曲折历程。”渠县农业农村局产业股股长王卫兵说,这得益于当地多年来对症下药、持续不断的产业扶持。

渠县黄花种植历史悠久,但由于过去缺乏统一的规划引导,一直以来零散种植,加上农民普遍缺技术、缺资金,至2004年,全县黄花种植面积才1万亩左右。

2004年,中央1号文件释放“加大‘三农’投入”信号,渠县开始大力推广黄花种植。

抓住主要矛盾,当地对症下药:一方面,引进和培育了三月花、武坪早、八月花等早中晚三个新品种,将花期从原来的50天延长至3个多月。同时,县财政每年安排黄花产业发展资金300万元,对黄花种植大户、销售者、加工者分别予以重奖,由此培育出一大批种植大户、“土专家”,引领黄花产业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挺进。

目前,渠县黄花品牌崛起,远销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王卫兵说,该县正开展黄花“三品一标”认证,与高校合作,加大即食黄花、冻干黄花、精品黄花、饭菜香等系列产品研发。

有中育新 农文旅融合,阳光“织”出康养业

7月27日,芭蕉箐第二届清凉荷花节开幕,来赏花、钓鱼、观光、露营、住宿的游客,将车辆停满了环湖路。

几年前,这个距离县城20多公里的村子还少有人问津。近年来,当地依托莲藕、枇杷等产业基地,重新规划打造景区景点,建设观光线路,成为远近闻名的枇杷水乡、荷塘藕乡,知名康养目的地。

芭蕉箐村的嬗变,正是米易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在农、文、旅产业间“穿针引线”,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织”出康养新业态的鲜活注脚。

年日照时数2700小时左右的阳光,为安宁河谷的米易带来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也带来了大量的游客。早在两年前,到米易常住过冬者就已突破10万人次。聚焦“阳光”这一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交点”,米易县谋划发展新业态——康养。

米易县明确全时、全域、全龄的康养业发展思路。一方面,打造森林城区,引进高端康养机构,让游客住得舒心;另一方面,完善乡村康养设施,同时融合颛顼文化、傈僳族文化等文化元素“打包”推出。此外,还推出了“清凉度假·在米易”“深呼吸·在米易”等多个阳光体验行品牌活动,提升了城市美誉度。

如今,走进新山傈僳族乡,可观千年梯田、赏傈僳族舞蹈,在游客接待中心购买土特产;走进普威镇独树村,可摘树上雪梨、吃地道铜火锅、闻漫山油菜花香……

去年,米易县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60亿元,均位居同类型县城前列。

切片1


泸州市江阳区:“招”来的智能终端产业 年产值达350亿元

泸州市江阳区江南科技产业园。 张其 摄

张其 川报观察记者 魏冯

“从无到有,不容易!”8月1日,泸州国家高新区江南科技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张良盘点了园区发展“成果”:目前签下29家智能终端企业。

2017年2月江南科技产业园开建前,这里是一片杂草丛生的空地。如今,包括园区企业在内,泸州市江阳区累计招引智能终端企业52家,其中48家企业投产,去年智能终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0亿元。

但产业的诞生并不出人意料。实际上,江阳区早在2016年就瞄准这一产业开始布局,派“招商洽谈小组”到深圳、东莞等沿海地区招商130余次,接待客商考察300多批次,对接智能终端产业项目500余个,抢抓深圳智能终端产业转移机遇,进行全产业链精准招商。

这个“招商洽谈小组”也不简单。对内,江阳区建立了以区委书记和区长为组长的智能终端产业招商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幕后调度指挥;对外,又从全区抽调熟悉招商工作的20余名精兵强将参与,由区领导轮流带队,常驻深圳开展高密度、不间歇招商活动。

小组的招商引资目标也非常明确:主要聚焦产业链条薄弱环节和核心主导企业,重点招引研发设计、品牌整机以及主板、摄像头、显示屏等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

四川金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占杰参加了江阳区在深圳的招商活动后,第一个拍板落户。吸引他的要素不少:洽谈后,当地仅用了3个月,将一片空地变成16万平方米的厂房,供企业“拎包入住”,免费使用3年;同时,园区还帮企业解决用工问题,如免费开区域招聘会,招到数百名工人。2018年,企业顺利投产,年实现销售收入约10亿元。

招得来,还要留得住。除“招商洽谈小组”,江阳区另设智能终端“企业服务小组”,围绕落户企业做好服务工作。

泸州天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向东表示,企业落户后,企业服务小组派了专职人员给企业进行“一对一”“保姆式”服务,一名区领导直接对接一个企业,甚至每当企业来客户,园区领导还会陪同助力。李向东表示,去年投产两个月,企业总销售额已达1亿元。

下一步,江阳区会加大对落地投产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尤其是对研发能力强、市场前景广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同时聚焦产业链条薄弱环节和核心主导企业,重点招引研发设计、品牌整机以及主板、摄像头、显示屏等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完善产业链。

切片2

北川县安昌镇 浙川协作,建“星星果”小镇

川报观察记者 祖明远

8月4日,北川县安昌镇建国村蓝莓产业示范基地里,基地负责人邓富才仔细察看小苗长势。放眼望去,大片的黑色遮阳网下,喷灌系统不断喷洒着水花。

作为东西部协作的重点工作之一,去年10月,浙川两省达成扶贫协作共识,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400万元,在建国村建设600亩蓝莓示范种植基地,在漩坪乡敏溪村也建设420亩蓝莓产业示范园。

“蓝莓经济效益不小。”邓富才说,蓝莓进入丰产期后,每亩产量可以达到3500斤,市场批发价可卖每斤30元。基地还与浙江的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后者将按约定价格采购,不愁销路。

此外,还有“四金”助增收:当地村民按照“企业+基地+农户”方式,进行土地流转收租金;企业以“长期固定用工+短期临时用工”方式,让村民挣薪金;农户可以利用学习到的技术种蓝莓,以产业带动得现金;当产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时,村集体和贫困户还可以按一定比例进行保底分红,实现项目投入分股金。

目前,北川县正向全县推广蓝莓种植,力争2021年种植面积达1万亩,并在敏溪村和建国村建设万亩蓝莓原料种植区,集中打造集农业、旅游、文化、科普等于一体的“星星果”特色小镇,形成蓝莓产业农文旅体验示范区和西南蓝莓深加工集群。

切片3

德阳市中江县 建交易中心,保中药材品质

川报观察记者 雷倢

8月1日,德阳市中江县成德工业园区内的川北道地中药材交易中心的阳光房里,工人们忙着将丹参翻整,晾干,分级。

“除了丹参,我们的产品还有芍药、桔梗等,均是本地中药材。”交易中心运营负责人、中江县产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冰说,中江是“川药”主产区之一,过去因为没有集中储运场所,老百姓种植的药材基本都是在自己家中晾晒,品质参差不齐,“这也是我们修建交易中心的初衷之一。”

今年3月,交易中心正式启动。据介绍,该中心建有中药材初加工场地、阳光房、晾干分级区、质检中心、标准冷藏仓储中心等,预计年实现加工仓储中药材静态5000吨、动态20000吨。前三年,交易中心将为中江药材种植户、专业合作社、经营户提供规划种植、标准化初加工、检验检测、全程追溯、标准化仓储及金融担保、电子商务平台等服务,努力形成中药材产品产、储、销整体供应链。

“我们还对接神龙医药、德本药业的全国资源平台,让全川道地药材和全国其他道地药材经过中江销往全国,提升‘川药’品牌知名度。”顾冰介绍。

下一步,中江县将以交易中心为平台,做强做优“中医药+”产业,推动现代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