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杰

近日热映的国漫《哪吒之魔童降世》,让人们记住了那个涂着烟熏妆、坏坏的“熊孩子”哪吒。这个新故事,也给人们提供了看尽人间百态的窗口。尤其在教育观念上,李靖夫妇对孩子的爱、鼓励和支持,得到了观众一致好评。不过,教育思路先进的,只有李靖夫妇吗?前几日教育部的一个关于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的新闻通气会,让我们注意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惩戒权。

在这个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当前正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加快出台惩戒权实施细则,细则的内容主要包括惩戒权实施范围、程度、形式等。 这意味着,国家正从顶层设计角度,支持“把戒尺还给老师”。

一边,《哪吒》中的“鼓励式教育”被大众广泛好评;一边,教育部又在推动恢复教育“惩戒权”。这两者,究竟孰是孰非?

细看哪吒就会发现,片中的“鼓励式教育”与“惩戒式教育”不仅不冲突,而且相辅相成,少了任何一个,魔童都不能成为我们喜爱的主角小哪吒。太乙真人给哪吒套上的“乾坤圈”,就像是一个戒尺,克制他的冲动,让他保持人性。如果没有这把“戒尺”,哪吒从出生开始就会被本性的恶所控制。

现实中,很多孩子和哪吒都很相似。俗语“七八岁的孩子狗都嫌”,倒不是说“人之初,性本恶”,而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经过教育,才能超越“本我”,成长为真正的“人”。树木成长需要修枝,人要成才更要有管教。“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等说法,都表达了对教育惩戒的肯定。

不过,近些年,越来越多教师不敢拿戒尺了。随着各种不同教育思想的冲击,有一些家长觉得,惩戒孩子等于伤害孩子,甚至对惩戒孩子的老师恶意报复。就在前不久,安徽铜陵陈瑶湖镇一名教师,就因为惩戒学生而被家长掌掴、不断报复,难忍愤懑而自杀。一边,是极端体罚案例,一边,又是这种不敢惩戒甚至因为惩戒而引发的悲剧,如何拾起小小戒尺,成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其实,正是因为社会和法律没有定义适当的惩戒和体罚的关系,才导致惩戒权限难以界定,让教师只敢教书不敢育人,也让一些家长过度迷信教育的“和风细雨”。解决的办法,还是要从制度设计上入手。即便是“鼓励式教育”观念的来源地——西方社会,也没有舍弃惩戒这一方式,还立法规范这一行为,比如英美等国一些地区,规定了惩戒手段,同时对惩戒时的人员、原因、次数、备案等做出了明确要求。

魔童哪吒的故事中,还有个细节值得深思:最后,了解了父母、师长苦心的哪吒,不仅要带上“乾坤圈”,而且还学会了控制“乾坤圈”,认清了自己行为的边界。这就像经历过惩戒的孩子:迟早有一天,那些束缚我们的“戒尺”,会内化为自己生而为人的准则。只有孩子经历过“被乾坤圈扼住喉咙”的时刻,才能有一天真正理解、运用好这些准则,敢于适当突破,也不会舍弃底线,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