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朱雪黎

8月4日,成都市锦江区。看到伊朗电影《小鞋子》片中兄妹二人没钱买鞋,两人轮流同穿一双鞋上学,年过八旬的朱继珍被勾起回忆,“我小时候就这样,现在的娃娃肯定不敢想。”

4天前,凉山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悬崖村”村民体验了一场“黑科技”式应急演练:通过5G+无人机,只用了15分钟就完成了原本4小时左右的路程,将卫星电话和应急药品送到村民手中。

3天前,马来西亚登嘉楼东海岸专属经济开发区。东南亚首座无线开启桥——登嘉楼开启桥正式通车交付使用。这只是近年来四川国企建造的数十个海外项目之一。

数据浓缩故事,记录历史。日前,省统计局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相关数据,勾勒出四川70年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规模之变

GDP从20亿元到40000亿元 经济大盘裂变生长

70年来,全省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水平大幅提高,经济发展加速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经济总量呈现裂变生长之势。

“1952年,四川GDP仅24.6亿元。”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从新中国成立算起,到2007年全省经济总量达到1万亿元,四川用了58年的时间。此后,到2011年增加到2万亿元,2015年突破3万亿元,每隔4年就新增1万亿元。去年,全省经济总量首破4万亿元,只用3年就新增了1万亿元,“按现有增速预测,预计今后3年还可再新增1万亿元。”

70年来,四川经济增长呈现增速较快的周期性波动特点。

省统计局报告显示,1953年—2018年四川经济年均增长8.2%,增速比全国快0.1个百分点,从1975年起已连续44年保持增长。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经济曾连续12年(2002年—2013年)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

新常态下,四川经济逐步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幅有所放缓,但仍保持高于全国、好于预期的平稳较快增长。2013年—2018年经济年均增长8.4%,增速比全国(7.0%)快1.4个百分点。

70年来,四川人均GDP也在不断攀升。1952年,四川人均GDP仅为53元。2018年,这一数字已达48883元。

格局之变

开放格局、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日趋协调

变“蜀道难”为“蜀道通”,新中国成立70年来,深居内陆的四川努力实践着内通外达、通江达海的梦想。

铁路上,2015年,首条出川高铁——成渝高铁开通;2017年,西成高铁开通,北向出川又添新通道;今年6月,成贵铁路四川段开通,结束川南地区没有高铁的历史;中欧班列(成都)开行1647列,连续3年领跑全国。

目前全省公路总里程超过3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238公里,均居全国前列;成都双流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开通国内外航线346条,航线数量、市场活跃度居中西部第一。

一条条道路,不断拉近四川与世界的距离,也持续推动“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加快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格局。2018年,四川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947.9亿元,比上年增长29.2%。

向内看,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三二”“二一三”到“三二一”的优化转变。当前,四川经济增长由工业和服务业共同主导。去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首次突破50%。

区域经济协同推进,竞合发展态势明显。1978年,全省仅有6市GDP超过10亿元。到2018年,全省GDP过千亿元市州已达16个。其中,成都GDP首次突破1.5万亿元,绵阳、德阳、宜宾、南充4市GDP超过2000亿元。

民生之变

“钱袋子”越来越鼓 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安逸

今年刚满80岁的泸州老人朱仕奇,收集整理了一套家庭档案。

“我的工资,从每月24元涨到了4545.55元。”“我的饮食,从吃饱饭到美食自由。”“我的穿着,从补巴衣裳到西装皮衣。”……老人用文字、手绘、照片,记录下新中国成立以来家中发生的每一件大事。

70年来,四川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2018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2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331元。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数字仅为338元和127元。

“菜篮子”也越来越丰富,人们的关注点早已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

数据显示,2018年,四川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9.2%降至31.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73.6%降至35.2%,食品消费在支出中占比逐步下降。同时,信息、旅游、娱乐等满足精神需求的消费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旅游业也迎来飞速发展。2018年,四川接待国内游客7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0012.7亿元,成为万亿集群产业。

小康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甘孜、阿坝、凉山三个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四川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625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7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9.6%下降到1.1%,“今年底所有藏区贫困县将全部摘帽,明年彝区所有贫困县将全部摘帽。”

发展能级

全国排位稳步提升

2010年上升至全国第八位

2015年排名全国第六位,且一路保持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GDP年均增速)

1953-2018年

四川GDP年均增长8.2%

增速比全国快0.1个百分点

从1975年起已连续44年保持增长

分阶段看

1953-1978年

四川GDP年均增速5.2%

1979-2018年

四川GDP年均增长10.2%

比全国(9.4%)快0.8个百分点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四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978年,不足40亿元

1989年,超过百亿元

2008年,超过千亿元

2018年达到3910.9亿元

比1978年增长104倍

四川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从1978年的35.7亿元

提高到2018年的9718.3亿元

增长270倍

结构变化

区域经济协同推进

市州

1978年

全省GDP超10亿元市州仅6个

分别为成都、德阳、绵阳、南充、达州和宜宾

2018年

GDP过千亿元市州已达16个

其中,成都GDP首次突破1.5万亿元

绵阳、德阳、宜宾、南充4市

GDP超过2000亿元

五大经济区

2018年

成都平原经济区GDP25665.6亿元

总量占全省的六成以上

是2005年的5.8倍

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GDP

分别为6539.8亿元和6394.2亿元

分别是2005年的5.5倍和5.4倍

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GDP

分别是2005年的4.9倍和4.7倍

县域经济

2018年“百亿县”

GDP过百亿县(市、区)达118个

占全省183个县(市、区)的比重达64.5%

2018年“千亿县”

GDP超千亿县(市、区)增至6个

分别为龙泉驿区、双流区、金牛区、青羊区、武侯区、锦江区

居民收入

2018年

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216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331元

分别是解放初期的255倍和239倍

分别是1978年的97.3倍和近100倍

(1978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27元)

三驾马车

投资

1952年

四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1.3亿元

占GDP总量的5.3%

2018年

全省固定资产投资28065.3亿元占GDP总量的69%

消费

1981年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19.1亿元

2013年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万亿元大关

2018年达到18254.5亿元

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之一

2018年全省限上企业

(限额以上贸易企业)

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达到801.1亿元

开放

外贸

201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899.4亿美元

比1978年增长2210.4倍

其中,出口额504.0亿美元增长2644.6倍

进口额395.4亿美元增长1827.8倍

外商投资

2018年

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89.64亿美元

比1985年增加了3356.2倍

1986-2018年年均增长27.9%

落户世界500强企业347家

开放阵地

全省建设自贸试验区1个

综合保税区2个

出口加工区1个

保税物流中心(B型)5个

开放口岸4个(含临时口岸)

双流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

开通国内外航线346条

航线数量、市场活跃度居中西部第一

中欧班列(成都)开行1647列

连续3年领跑全国

社会民生

教育事业高速发展

2018年

“普九”人口覆盖率已达99%以上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均大幅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

1962年-2018年

文盲率从46.7%下降至6.1%

下降40.6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18年全省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达720亿元

是1996年的24.4倍

年均增长16.4%

投入总量保持西部第一

投入强度(研究与发展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

达到1.77%提高0.86个百分点

文化底蕴不断增厚

截至2018年末

全省有博物馆252个

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73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0处

艺术表演场所44个

公共图书馆204个

文化馆207个

美术馆41个

本报记者朱雪黎整理

数据来源省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