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石小宏

脑科学是21世纪最富有挑战性的前沿科学,继欧盟的人类脑计划、美国的大脑计划以及日本的脑/思维计划后,中国脑计划也在2019年加入全球大型脑科学计划潮流中。

7月2-3日,2021天府国际脑科学大会在成都召开。本次大会由健康界主办,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承办。来自国内外脑科学与精神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交流和学习脑科学最新进展与知识、创新理念与技术、临床疑难问题与对策等,充分展示脑科学与精神医学融合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成就。

院士领航,共商脑科学时代大计

大会主席、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何满西表示,继美欧脑计划2013年推出以来,各国高度重视。我国已将“脑科学与认知”列入基础研究八个科学前沿问题之一。脑科学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最前沿领域,天府国际脑科学大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也在不断探索创新,为脑科学的高质量发展之旅筑立基石。

脑科学的研究热潮早已遍布全球。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对人脑进行专门研究。美国把上世纪最后十年定为“脑的十年”,欧洲确定了“脑的二十年研究计划”,日本将21世纪视为“脑科学世纪”。成都市政协副主席甘华田肯定了成都发展脑科学潜力巨大、适逢其时,本次天府国际脑科学大会贯彻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为成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对精神卫生领域而言,脑科学是治愈精神疾病、探索人类脑奥秘的关键。精神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个体发展,实现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卫健委科技发展中心成果转化处处长赵凯利表示,脑科学神经领域的研究被誉为理解自然和人类本身的“终极疆域”,有关脑科学研究项目作为科创2030重大项目试点。

以认识脑、模拟脑和保护脑为目标的脑科学研究关乎全生命周期的全民健康。成都市卫健委副主任何晓表示,到2030 年,成都市将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综合服务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心理健康综合服务管理机制,全面建成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心理健康网络。

目前脑科学领域的科技竞赛正在快速形成,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涌现了一大批颠覆性理论和革命性技术成果。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主任委员李凌江教授希望通过这次大会,为中国脑科学事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打开崭新的篇章,争取在世界脑科学领域走在前列,引领潮流。

百家争鸣,脑机制研究与精神医学繁荣发展

本次大会学术环节围绕脑科学时代下精神医学、脑机制研究与抑郁障碍、脑机制研究与精神创伤相关障碍、脑机制研究与精神疾病诊治四大主题,全面展示我国脑科学与精神医学近年来融合的研究成果,为广大脑科学研究者和精神卫生工作者提供更好的相互交流借鉴的平台,共同促进学科的发展。

在脑科学时代下的精神医学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阐述了睡眠医学研究新进展。陆林院士指出睡眠障碍发病率日益升高,睡眠呼吸障碍与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抑郁有显著相关,并介绍了国内外睡眠医学的最新进展,分享了睡眠领域的最新研究和临床实践指南,为从事基础医学、神经科学、睡眠医学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带来了一场精神盛宴,促进了学科的交叉合作与交流。

电子科技大学Keith Kendrick教授探讨了抑郁症的新疗法和新进展,目前,在精神疾病的治疗手段上仍然沿用上世纪50年代的药物,相比之下,心脏病的治疗手段却是以前的5倍。Keith Kendrick教授介绍了目前主要的治疗策略包括:针对不同递质系统的靶向药物,行为干预,神经调节。其中神经调节包括电休克、深度脑刺激、经颅磁刺激、经颅电刺激、迷走神经刺激,电休克目前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李涛教授针对遗传学技术在精神疾病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进行展望,她指出,精神疾病是多基因疾病,目前还远没有发现所有的风险突变。风险突变种类多,频率变化大,罕见突变、结构变异的研究仍有很大空间,不同精神疾病有较高的遗传相关性,跨疾病的研究可能有新的发现。大样本GWAS结果是宝贵的公共资源,二次挖掘有助于加深对疾病的理解,表型异质性是一大挑战,内表型的应用有助于解决问题。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伟教授重点阐述了大数据AI与精神心理学科发展趋势,并介绍了预测干预医学的内涵,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医学大数据、多组学大数据、器官与系统医学、系统生物学、微生物组学、环境科学、人类学和社会科学等,对个体疾病发生进行精准,采取精准、可重复的积极干预方法,延缓或阻止疾病或并发症发生发展。

本次国际脑科学大会聚焦国际前沿主题,大咖云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特聘专家、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前任和现任主任委员,展开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跨界交流。大会起点高、规格高、人气高,线上同步直播参与人数创新高,观看量达14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