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熊筱伟 发自江苏昆山

7月29日,四川日报调研采访组来到第一站——江苏省昆山市。在昆山科博中心的“昆山之路”展厅,工作人员介绍:上级没下任务,昆山却主动提出到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2014年,实现总量“零增长”。

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提出,土地资源要素指标趋紧与使用效率不高在我省县域同时存在。建设用地是县域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宝贵资源,昆山为啥要自我限制?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昆山是怎么干的?7月29日至30日,我们在这里寻找答案。

1

倒逼门道

为何要对用地主动设限

以建设用地“零增长”来倒逼“亩产”提升

7月29日,在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给记者看了地图:1984年,园区在城东不过3.75平方公里的农田里诞生。此后逐渐扩展,如今已近120平方公里,换句话说全市八分之一的土地都给了这园区,“(昆山)像我们这样的国家级园区还有2个,谁不想要地?但你得有地啊!”

利星行机械(昆山)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梁碧荣苦笑着说,为了拿33亩的地,他和当地政府谈了小半年,等了足足5年,“一直在等指标,没指标政府也没法给地。”

总面积931平方公里的昆山市,市场主体数突破了4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430家。记者查阅昆山城市总体规划,上面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设用地面积不仅要“零增长”,还将进一步减少近30平方公里。

昆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屠春勤认为:“市里提出建设用地‘零增长’,是超前一步的谋划。”为何要超前?屠春勤认为除了为绿化等宜居城市建设留出空间,更重要的是倒逼各园区和企业尽早、尽力着手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以亩产论英雄”。

2

“腾笼”门道

如何清理低效益产能

既要用差异化政策将其“请出去”,也要帮企业明确“去哪里”

怎样在提高“亩产”上做文章?昆山人爱讲一句话:腾笼换鸟,首先得“腾笼”,把存量土地上的低效益产业“请出去”。

李亚鹏的感受最直接不过。7月30日,这位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保安和记者聊天,说去年他还在昆山周市镇一家金属加工厂上班,“政府搞检查,不让在厂里煮饭和住宿,说安全不达标。很多厂都陆续搬走了。”

周市镇财政和经济促进局副局长杨昆也提及这个话题——除严格执行高标准的环保和安全生产要求外,市里还做了土地集约利用调查,通过每亩产出、研发投入、和主导产业契合度等综合指标,把企业分为ABCD四类,实行土地税、水电气价格等差别化对待,“A类企业水电气价格都可以打折,对D类企业则要涨价。”杨昆表示,抬高门槛,就让低效益企业“知难而退”。

这还不是“腾笼”的全部。“设门槛不难,难的是如何把对搬迁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尽可能保护企业利益,同时也降低‘腾笼’的阻力。”当地一位政府部门负责人表示,政府不仅要思考如何“请出去”,也要协助企业明确到底“去哪里”。

7月30日下午,在采访组住的酒店门口,记者意外遇到这位负责人。他刚好约了人,商量把在埃塞俄比亚投建的昆山示范产业园纳入商务部境外产业园名录。“我们一直在帮助昆山纺织、手机制造等剩余产能‘找下家’。非洲园区会是一个很好机会,企业报名也很积极。”他表示除了争取国家政策扶持,还将组织非籍管理人员来昆山培训,让企业能够尽快平稳过渡。

根据昆山市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近3年,该市累计实现低效用地再利用3.6万亩。

3

“换鸟”门道

如何招来“高亩产”企业进驻

相比看得见的优势,看不见的服务优势更值得四川借鉴

“腾笼”只是第一步,不能“引凤”也是白搭。昆山是怎么引来“凤凰”的?

目前,当地高新技术企业已超过1200家,居全国县级市首位。我们走访了2家:苏州建德一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好活(昆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前者从事光伏发电站建设,后者则聚焦新经济灵活用工。它们都占地少“亩产”高,折算每平方米年营收分别达17万元、20万元。

“我们和苹果公司的模式类似,只做项目设计等高含金量环节,施工则外包给其他公司执行。”苏州建德一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餐表示。

是什么吸引了他们?“看得见”的理由至少有2个:一是地利,从昆山到上海乘高铁只要20分钟,承接上海产业溢出极其便利;二是产业,历经逾30年集聚,当地在电子信息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一家外国企业来昆山谈合作,上午开会说想做某种模具,下午就做好送来了。“江苏其他县市都很难复制(这些优势)。”杨昆说。

企业家对“看不见”的服务优势更看重。梁碧荣谈到,和其他地方不同,昆山的招商和服务在同一个部门,“从落地到投运,一直是同一批人在服务,有事一个电话就到现场,彼此非常信任。”好活(昆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杨洋则表示,公司新的商业模式要落地,必须有市场监管部门支持,“其他地方在犹豫、观望,但昆山主动帮我们沟通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最终促成总局向我们开放个体工商户注册和注销接口,成为了全国首例。”

在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促进局副局长向海波看来,对四川而言,这些“看不见”的服务优势更值得借鉴。